三林崩瓜落户崇明遇“减肥”难题
产生日期:2012-08-17 02:01 来源: 东方网
去年,晨报曾报道三林崩瓜在失传30余年后重新走进超市。如今,这一上海本地传统瓜种在崇明向化镇也有了一大片种植基地,面积达30亩左右。“崩瓜在崇明长势不错,今年刚一成熟就被抢购一空,供不应求。”崇明向化镇丽景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茅志昌介绍。
[背景资料]
崩瓜具有近百年历史,三林崩瓜更是上海本地传统名瓜,早在清朝就有种植,清同治《上海县志》载:“沪郊西瓜以三林塘雪瓤瓜为最,味甜、质萃、水多,为西瓜中上品”。但从上世纪60年代起,崩瓜种植面积越来越少,到1976年已基本不种。上世纪70年代末,上海农科院物理育种专家在日本考察时,意外见到一种抗战时从中国流传到日本、在日本被命名为“嘉宝”的瓜。专家根据瓜的形状和纹路,断定正是在上海已流失的崩瓜,就把种子带回国内。不过研究人员随后发现,崩瓜种子在日本种植后由于地理条件不同已严重退化,经过30多年的培植,才终于成为现在上市的崩瓜。
一种个性“脆弱”的瓜
在崇明向化镇丽景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瓜田内,瓜架上网袋里兜着一只只特殊的瓜:它外形状呈椭圆,瓜纹清晰,色泽碧绿,都长在网袋内,挂在大棚内的立架上——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崩瓜,传说每当雷雨过后,这种瓜吸足了水份,一旦有人在瓜田梗上走路时脚步稍重些,就会把它们惊动得崩裂,由此被命名为崩瓜。
夏日正午时分,瓜棚内的温度至少在40℃到50℃,一位瓜农正准备采摘崩瓜,“采瓜时一定要轻手轻脚。”记者跟着她悄悄地走近崩瓜,只见她先用左手托住瓜身,再用右手食指轻轻敲了两下瓜皮,确定崩瓜成熟后,拿着剪刀一刀剪开瓜蔓,崩瓜连同网袋已被她稳稳接在手里。“中午是采瓜的黄金时间,不容易崩裂。”瓜农介绍,早上起晨露时,崩瓜就特别容易崩开,有时候甚至只要指甲一刮,瓜就开裂。甚至有传闻称,如果人们说话声音稍大,崩瓜都会“脆弱”得裂开。
皮薄水分多甜而不腻
崩瓜为何这么“脆弱”?看看崩瓜的内部似乎能找到答案。将刀刃刚刚接触到瓜皮,就听“噗”地一声,崩瓜应声而裂,露出黄色的瓜瓤和颗粒饱满的黑色瓜籽。仔细观察发现,崩瓜的瓜皮比普通西瓜要薄得多,厚度大约只有3毫米。“除了瓜皮特别薄,崩瓜的水分也比较足,这也是崩瓜易裂的另一个原因。”茅志昌介绍。
记者尝了一口崩瓜,发现其甜度似乎不及普通优质西瓜,但由于其水分足,而且带有一股特别的清香,吃起来感觉清新爽口。茅志昌坦言,崩瓜的糖度在10度左右,而普通西瓜的糖度能达到13度到14度,但他认为,口感清脆爽滑是崩瓜的独有特色,“吃完以后不会觉得腻。”“脆弱”的个性给崩瓜的运输、储存带来了很大困难。据茅志昌介绍,即使放进冷库,崩瓜的保存时间也只有三四天,在运送崩瓜的车上,工作人员会小心翼翼地给崩瓜加盖被子,以防崩裂。
个头太大反让人忧
茅志昌介绍,4年前,为改善崇明当地的种植品种,提升土地附加值,崇明向化镇引进了崩瓜品种,结果种植相当成功。
在崇明的三林崩瓜全部采用立架栽培,这种栽培方式比传统方式增加约一半产量。崩瓜的种植有几个关键节点:当瓜蔓长出12到14张瓜叶时,开始给花授粉,太早或太晚都会影响大小;当崩瓜长到2斤左右,瓜农需要给每一只瓜套上定制的网袋,是为了防止瓜蔓撑不住瓜的重量。在崩瓜的种植过程中,瓜农还总结发现,由水稻田翻耕而成的瓜田最受崩瓜喜爱。这可能是因为长期浸泡过水的土壤病菌少,更适合崩瓜生长。
“种植4年来,崩瓜越来越适应崇明的水土环境。”茅志昌说,在很多三林人的记忆中,崩瓜最多不超过四五斤,但在崇明的瓜田内,最大的“瓜王”已达到9斤8两,不过在他看来,这并非好事。“客户要求瓜不能太大,否则就不像是传统的三林崩瓜了。”茅志昌有些苦恼,他认为如何保持崩瓜的“小个子”体型成了关键技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