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使沪郊名瓜濒临“绝后”三林崩瓜“嫁”崇明再上餐桌

产生日期:2011-03-29 03:07      来源: 解放日报

本报讯(首席记者陶健通讯员杜烨)“一个闷雷响过,瓜就炸开了,咬一口,香甜又清爽”———曾经名扬江南的“三林崩瓜”,让许多老上海怀念至今。

然而,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市场上很难看到崩瓜的踪影。

崩瓜“绝后”了?没有!记者近日从崇明县农委获悉,三林崩瓜“嫁”到了崇明,经过近5年引种培育,如今已在向化镇的沙质土壤里扎下了根。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三林崩瓜很快就能重回市民餐桌。

三林崩瓜是西瓜的一种,外形似橄榄形的马铃,皮薄籽红、肉多汁甜,又称三林塘雪瓤瓜或马铃瓜。据史料记载,三林地区种植崩瓜始于清代,曾在上世纪30年代扬名江南,与“亭林雪瓜”、“七宝黄金瓜”、“崇明金瓜”并称为上海四大传统名瓜。

崩瓜喜欢沙性土质,2006年,崇明向化镇六村与浦东三林镇结对共建,在交流中,向化镇农技人员了解到三林面临崩瓜“绝后”危机。他们灵机一动:向化镇与三林港的土质相似,同属沙性土,要是能把三林的崩瓜引种到向化,岂不农民受益,崩瓜有后?这个想法很快被付诸实践,在市农科院和三林镇崩瓜种植专家的指导下,三林崩瓜被引种到向化镇。

“经市农科院专家的改良,崇明产的三林崩瓜甜度更高、个头更大、产量也更高。现在,向化镇的崩瓜种植面积已达30亩,年销售收入达60万元。”负责崩瓜种植的上海丽景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茅志昌告诉记者,去年7月,崇明产的三林崩瓜受邀参加一年一度的浦东农博会,想要一尝崩瓜美味的市民在展位前排起了长龙。

自从在农博会上亮相后,崩瓜的订单已源源不断。茅志昌告诉记者,目前的崩瓜主要通过单位团购方式销售,所以崩瓜上市时节,市场上还是难觅崩瓜踪影。今年合作社计划将崩瓜种植面积扩充至50亩,相信三林崩瓜很快就能重回市民餐桌了。

记者手记

“崩瓜出嫁”或可借鉴

香甜清爽的三林崩瓜险些“绝后”,“嫁”到崇明后重获新生,让人舒心。然而,并非每种“沪”字号特色农产品都能如此幸运。在上海郊区的城市化进程中,“一点红”茭白、“四月慢”青菜、“十条筋”黄金瓜、“大红袍”赤豆,还有青浦慈姑、嘉定米苋、龙华蟠桃、宝山香莴笋等曾列入上海地方名产的物种,如今,有的完全失传,有的虽“气息”尚存,但已非常艰难。

三林崩瓜引种崇明,为面临生存危机的崩瓜找到了适宜的生存和发展方式,也为崇明当地发展特色农业带来新的活力,还带动了周边近百名农民就业。这个“异地引种、再获新生”的案例或许可以给有关部门提供一些启发。

标签: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