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看到了菜农的辛苦和不易』———廊下镇景阳村听种菜大户顾方明信心满满聊『种菜经』

产生日期:2011-02-01 02:58      来源: 解放日报

群众才是大地母亲

开栏的话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在这辛卯兔年即将到来的时候,在这辞旧迎新、万家团聚的小年夜,本报从今天起开辟《记者新春走基层》的贺岁专 栏。解放日报数十名青年记者,将深入社区、走进企业、蹲点工地、沉到班组、穿行田间地头,置身火热第一线,采访百姓平凡人,描画基层变化,反映群众心声。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根本的工作路线,群众观点须臾不能忘记。如果说,共产党是英雄安泰,群众就是大地母亲;如果说,共产党是直前的航船,群众就是浩瀚的大海;如果说,共产党人是鱼,群众就是养育我们的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个“亲”就是人民群众。越是逢节过年,党和政府越是牵挂着群众。群众的心情如何,亲人团聚了吗,年货备齐了吗,“万家忧乐到心头”,这是一份情怀,更是一种责任。

对于党的新闻工作者,尤其是青年一代记者编辑,深入群众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依靠群众办报,是党报的存身立命之柱。党的使命和传统,就是党报的使命和传统,市场经济条件之下,我们仍然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网络虚拟时代之中,我们仍然一寸也不能远离基层。辛卯新春,党报的青年记者到基层与群众一起过年,这是我们对党的传统的追承,这是我们交上的一份与时俱进的答卷!

本报记者黄勇娣

52岁的顾方明,是金山区廊下镇数一数二的蔬菜大户,一人承包了700多亩地种绿叶菜。临近春节,这位老菜农在忙些什么?穿过热闹而狭窄的镇上集市,再驶过一段乡村小路,迈过几座小桥,昨天上午10点,记者来到了老顾承包的景阳村蔬菜基地。

冬日的菜田看不见人影,似乎刚翻耕过不久。老顾沿着泥泞的田埂匆匆迎出来,远处大棚里也走出10多位老农,每人提着刚采摘下来的满满两篮子白蘑菇。老顾得意地告诉记者,去年刚建的蘑菇基地,春节前正值上市高峰,50多个大棚每天可产500千克蘑菇,每千克田头批发价就达到13元,行情很不错。

原来,镇里鼓励农户发展循环农业模式,凡搞蘑菇生产的,镇里将给予30%的建设成本补贴。眼下,来自市区和苏浙的菜贩,每天都争相到廊下镇来收购蘑菇,一户农民种4个大棚的话,一年至少增收2万元。由于蘑菇生产需要稻草等秸秆作为培养基,如今村里再不用焚烧秸秆了,许多农户甚至跑到青浦、奉贤、松江等地去收集稻草。

除了蘑菇,老顾的基地里还种了青菜、芹菜、黄心菜、牛心菜、芦笋等,每个品种的种植面积都达几十亩甚至数百亩。老顾已经打好了算盘:农业生产风险不小,现在多元化经营,一个项目亏了,另一个还能补上;这样,万一遇上市场波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才不至于严重受损。

为了验证这种说法,老顾带记者来到了一处绿叶菜种植基地,指着地里说:“今年春节蘑菇卖了好价钱,但青菜、牛心菜等行情就比往年差许多。”菜田里的连片青菜、黄心菜、牛心菜等长势不错,但几乎没有采收的痕迹。老顾说,为了保供应、抑菜价,政府千方百计鼓励农民多种菜。因此,今冬郊区绿叶菜种植面积扩大了,供应充足后菜价明显下降,小贩不愿到田头收购了。比如青菜,去年同期每50 0克0.5元到0.8元,今年只有0.2元到0.3元;牛心菜去年每500克0.5元,今年只有0.2元。他半开玩笑地说:“今年春节,市民吃菜可算便宜了。”政府也在想办法为农户“托底”,化解“菜贱伤农”的难题。不久前,老顾种植的300亩绿叶菜参加了全市第二批“蔬菜价格险”,如果实际交易价低于一定标准,就能获得保险赔偿。老顾告诉记者,即将实施的惠农政策还有不少。比如,政府将把每亩蔬菜的综合补贴提高16元,并新增了每亩80元的绿叶菜生产补贴;又如,创建标准化菜园,还可获得30万元—50万元的奖励……老顾真诚地说道:“这说 明政府部门不仅看到了市民吃菜难,还看到了菜农的辛苦和不易,也让我们种菜的信心更足了。”回到蘑菇大棚北面的办公室兼宿舍里,老顾与记者聊天,手里的电话“忙”个不停。

最近一段时间,老顾一直忙着向供货客户催要销售款,一收到货款,马上给基地里的农业工人发放工资和奖金,让大家欢欢喜喜赶回家过年。据了解,老顾基地里最多时雇用了80多个农业工人,大多是附近村子无法外出打工的老农,每人年收入最多可达2万多元。

说起兔年里的新打算,老顾颇有些踌躇满志:要进一步降低蔬菜生产的风险,在保证绿叶菜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再多培育出几个有潜力的好项目。他已经看好了:在蘑菇棚旁边的光地上,再新建60亩大棚种植芦笋。这样一来,蘑菇大棚里产生的大量废渣就可变废为宝,成为芦笋基地的有机肥料。老顾预计,芦笋作为新兴的健康绿色蔬菜,今后的市场需求很大,而目前郊的种植面积还不大,“市场应该会不错,过了年得赶快准备起来了……”

记者手记

新型农民为什么自信

记者采访过不少农民,这一次采访顾方明,有不一样的感受。老顾指着数百亩青菜、牛心菜,告诉记者“眼下都卖不出去”时,并没有愁云满面,而是带着一点微笑和自信。

菜价的波动是农民没法控制的。和一般的农户想法不同,老顾的应对之举是规模经营。有了一定的规模,凭借积累的资金实力,再加上政府有力度的政策扶持,赢得起,更经得起小风浪。特别是今年上海在全国首推的“蔬菜价格险”,为一大批农户撑起了保护伞,让老顾更敢放开了手脚。

在廊下,记者接触到像老顾这样的新型农民越来越多了。目前,市郊不少乡镇尝试着鼓励让土地从种植面积零打碎敲的农户手里自愿流转出来,提倡各种技术人才带头探索“适度规模经营”,从而催生了一批有智慧有胆识的新型农民,既能“看天吃饭”,又能用足政策。顾方明原本就是廊下镇的蔬菜技术员,“下海”当了种菜大户后,不仅菜种得好,还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些新的种植业机会,用多元经营抵御市场风险。

不是一味地抱怨市场或是坐等扶持———随着像老顾这样的新型农民群体崛起,现代农业的前景,值得期待。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