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改造改变乡村面貌 上海市农委领导做客“中国上海”门户网
产生日期:2010-06-30 03:31 来源: 中国上海
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副主任陈洪凡6月28日走进“中国上海”嘉宾聊天室,围绕“村庄改造改变乡村面貌”这一话题,与网友进行了互动交流,受到了上海市民和郊区农民的关注。
三年改造235个行政村
陈洪凡在网聊中向网友介绍说,前几年走进农村的人会发现,农村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很不尽如人意,如村内道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桥梁年久失修、村沟宅河淤塞严重、生活污水直排河道,等等,基础设施的总体水平较差。同时,一些农宅老旧破损,宅前屋后乱堆乱放,近郊地区还存在大量违章搭建租住外来人员的现象,农村的脏乱差现象较严重。2006年,嘉定华亭镇的毛桥村开展了一项以农宅改造为突破口的综合改造工作取得成功后,市各相关部门就在郊区开展了联合调研,了解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现状,以及基层对于改造工作的诉求。2007年初,本市农村村庄改造工作正式启动,拉开了全市村庄改造的序幕。
2007年至2009年三年间,围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和长效管理机制建设等,全市涉及村庄改造的行政村有235个,受益农户近7.2万户。今年,村庄改造继续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本市计划在年底完成100个村、2万农户的改造目标。
“村庄改造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陈洪凡说,通过基础设施条件的优化,如通过整治水环境,改善灌溉条件,通过硬化、拓宽道路,改善农产品运输条件等,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服务。此外,村庄改造通过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挖掘当地产业、自然和人文特色,为开发“农家乐”旅游项目等打好了基础。
因地制宜进行村庄改造
陈洪凡告诉网友,村庄改造的项目有“杂”、“碎”、“小”的特点,“与城市的建设项目有很大的差别”。尤其是村庄改造要结合农村的特色,比如,城市的绿化以草坪、各种乔灌木和观赏性植物为主。而在农村,由于维护成本高,与农村的整体氛围显得不相适宜,这些绿化就不实用了。“村庄绿化往往体现在庭院的美化和绿化上,主要是一方方的小菜园、小花园和小果园当家。
“同样是生活污水处理,农村的处理方式与城市也有很大的区别。”陈洪凡说,城镇污水处理主要是将生活污水纳入市政污水管网集中处理。而在人口分散居住的农村就不适宜,一是建设成本太高,二是日产生的污水总量小,就要根据当地农民居住的形态,以及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的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就地生化处理的方式,建立小型的生化污水处理系统进行收集处理。
保护农民的知情权、受益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有网友关心,“本市在村庄改造的过程中,对农民的知情权、受益权、决策权、监督权如何保障?”对此,陈洪凡介绍说,本市主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决策尊重农民意愿。开展改造的村落,全部召开一事一议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经过三分之二以上村民或农户代表讨论通过后,才能实施村庄改造,以尊重农民的决策权,调动农民建设家园的积极性。二是项目听取农民意见。农民的家园需要农民自己作主,村庄改造项目开展前,往往需要耐心征询农民意见。比如宝山区提供多种外墙涂料方案,让农民自己选择;金山区在整修村内道路时,听取农民意见后,选择农民满意的路面材质;嘉定区外冈镇工程完工后,要经过农民签字认可,工程队才能够撤场;青浦区、奉贤区邀请村里的老党员协助专业监理单位监督工程质量。三是建设鼓励农民参与。由村党员、干部带头,鼓励村民参与修路、筑桥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宣传、发动广大农民整治宅前屋后环境,拆除违章建筑,美化、绿化家园。同时,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开展文明宣传,建立农民自主参与的长效管理机制,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娱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素质,鼓励农民维护好家园的整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