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区多策并举让农民无后顾“三忧”

产生日期:2009-03-18 01:22      来源: 解放日报

  解放日报讯 (首席记者 张奕)轨道交通8号线二期工程今年有望建成通车,沿途经过闵行区浦江镇的25个村庄,村民对出门就有轨道交通充满了期待。去年和前年,闵行区仅一个浦江镇,就有9条区域公交线路,与轨道交通对接。

  不止是出行环境和生活环境,闵行区农民的收入,与城镇居民的差别也在日益缩小。来自闵行区的最新统计,自2003年以来,闵行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去年的增幅达14.1%,增幅连续5年超过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由2003年的1:1.90左右缩小到2008年的1:1.57,好于全市1:2.34的平均水平。

  近年来,闵行区致力于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目前已基本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公交,通有线电视。农民们正享受越来越便捷的设施,越来越优质的公共资源,而且农民收入每年都有较快的提高。闵行区委区政府领导认为,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多策并举,才能实现农民与城镇居民一起,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闵行区在全市率先成立了村级就业援助员队伍,将农村富余劳动力、征地农转非人员纳入就业工作体系,使农民与城镇失业人员享受相同的就业服务和就业优惠政策,还可享受跨区就业补贴。就业服务体系保障到位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不断增长。去年,全区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已占可支配收入的72.9%,达10564元。

  一系列助推农村发展的新政策,以及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的财政补贴,则令农民的转移性收入节节攀升。从2005年开始,闵行区对本区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实行每年600元的直接补贴;投入生态公益林管理与养护的农民,也能获得相关补贴。闵行区还建起了对农民的生态补偿机制,对于年可支配收入在100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在建立“输血”机制的同时,更致力于建立“造血”机制,交大、上海市航天局、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17家单位与21个经济薄弱村结为友好村,通过项目合作等方式,初步建立起了发展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仅去年一年,闵行区就拨付补贴资金近3200万元,用于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补偿,涵养林、片林土地流转补贴以及经济薄弱村的补差扶持。

  以往,村级集体资产说起来“人人有份”,实际上“人人无份”。以虹桥镇虹五村为试点,闵行区积极探索村级集体资产变股权,让农民转身变股东,通过稳定的分红收益,增加财产性收入。经过近10年的实践,如今,像虹五村这样完成村级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在闵行区已有15个村,还有10个村正在实施。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改制为主线的改革思路,走出了一条促进集体经济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其中,梅陇镇华二村、陇南村,村集体经济组织改制两年后,净资产分别增长98.8%和88.3%,接近翻一番。

  为了消除农民忧老、忧病、忧急的后顾“三忧”,闵行区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措施,缩小农民与城镇居民在保障水平上的差距。如,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农村养老补助金最低标准逐年增长机制,农村养老补助金最低发放标准,已由2004年的每人每月120元,提高到目前的每人每月270元。建立了征地养老人员生活费稳定增长机制,将征地养老人员生活费标准提高到每月528元,实现农民“老有所养”。去年和前年,分别投入4亿多元,落实涵养林征用地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另外,还投入3亿多元,解决片林农民的保障问题;通过合作医疗与大病统筹,保障农民“病有所医”。闵行区农民住院补偿比例已由不低于25%提高到了现在的不低于60%;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全员覆盖和应保确保,又确保了农民“急有所助”。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