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区力争率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农民收入连续五年增幅超过城镇居民

产生日期:2009-02-25 04:32      来源: 中国上海网站

  短短两年间,轨道交通8号线延伸段、公交线路通到了村口;华师大分校、仁济医院南院将落户“乡间”;重大病医疗保险,从原先15种病报销25%扩展到现在51种病报销75%;土地流转后搞规模经营,农户开始涉足第三产业,家庭收入有望进一步增加……家住闵行浦江镇鲁汇地区的农民李老伯扳着手指,细数这两年来亲历的变化。他说,我们农民收入增加了,保障完善了,生活质量提高了,“与城镇居民的差距越来越小了!”
  
  力争在上海市郊率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这是闵行区自我设定的目标。为此,近年来闵行区不断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增加政府投入、强化保障力度、加大各类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力度,并率先启动了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如今,这些举措逐步显现成效:闵行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增幅超过城镇居民;去年,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已缩小为1:1.57,明显好于全市平均水平。
  
  财政投入增幅连续两年超100%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不均衡,农村各产业发展滞后,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相对落后。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最基础的问题是要增加农民收入。为此,闵行区委、区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新政策,加强对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和农民的财政补贴。去年,区财政在城乡统筹方面投入8.4亿元,比前年增加111%,预计今年也将有100%左右的增长。
  
  “单单是种田,现在每人每年能享受到政府补贴的600元,而且这笔补贴每年有12%的增长。”对此,农民李老伯颇为满意。记者了解到,除了对区内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外,去年,闵行在全市率先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由区财政按照每亩每年300元的标准给予基本农田生态补偿补贴,50%直接贴补给农民;对以土地租赁方式建设的涵养林、片林,按照每亩每年1000元的标准给予土地流转补贴,全部贴补到农民。
  
  同时,区财政加大倾斜,加快基础设施、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向基层农村覆盖。去年,闵行率先做到了行政村“村村通公交”、通有线电视;加大对农民子女教育的投入,农家学生可享受一系列优惠政策和补贴;农民可享受与城镇失业人员同等的政府免费培训、社会保险补贴、开业创业扶持政策、跨区就业补贴等。
  
  60岁以上征地农民领“退休工资”
  
  过去,闵行区的农民有点钱不舍得花,多存在银行里,用以防老、防病、防急。如今,这一状况得到改观。近年来,闵行区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措施,缩小了农民与城镇居民保障水平的差距,有效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用李老伯的话讲,“现在养老、看病都有了保障,我们安心多了”。
  
  年内,闵行区60岁以上涵养林、片林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将得到解决,农民退休后能拿到每月800元的“退休工资”,并可享受小城镇社会保险养老、医疗待遇等等。记者了解到,闵行已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农村养老补助金最低标准逐年增长机制,征地养老人员生活费标准提高到每月528元;实行了70周岁以上高龄征地养老人员的生活费补贴制度和医疗费减负办法。
  
  此外,去年起闵行区将农民住院补偿与门诊大病补偿全部纳入区级管理范畴;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全区农业人口参保率99.8%,实现了应保尽保。
  
  “接二连三”帮农民增加收入
  
  今年5月,一个占地500多亩的“会员农庄”将在李老伯的家门口开业。这个农庄将以租赁小份土地的形式吸引“城里人”前来种植蔬果,享受农家乐趣。对于这个新事物,李老伯还没搞得太清楚,但他知道,这个农庄建成后对自家大有好处——除了土地流转后得到的政府补贴外,自家能“搭”上休闲农业的顺风车,经营一个农家乐饭庄,增加收入。
  
  闵行区领导认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最关键的还是要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和激发基层组织的积极性。为此,闵行区在多方面创新和尝试,“接二连三”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正是其中之一:“接二”是指连接第二产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连三”是指连接第三产业,发展休闲农业,大大提高农业的产出。
  
  以这个会员农庄为例,政府将投入资金建好周边的基础设施,农庄建成后当地农民可增加就业,政府还贴补社会保障费用。这样,同样一亩地的产出将是原先的10倍左右。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