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连续三年大于城市居民 上海闵行农民的增收之谜

产生日期:2007-03-06 03:03      来源: 解放日报

  一道等式缩小差距

  春节过后,王安芳翻开自家账簿,记下这样一个等式:950+165+400+5=1120。这是王家在今年2月的全部收入。950元是王安芳本人的月工资,165元是老父亲每月的养老金;5元是每月种粮补贴;400元则是春节前村里发放的补助金。

  拥有3亩口粮田的王安芳一家,是闵行区浦江镇上一户普通农民。家里3口人:王安芳,75岁的老父亲,儿子刚刚考上高等专科学校;丈夫在半年前去世。王安芳告诉记者,农村合作医疗承担了丈夫患病的部分医疗费,儿子申请了助学贷款。在镇政府帮助下,她也换了新工作,现在担任河道保洁员,每月收入提高了200多元。“再加上几亩地,全家生活没什么问题。”

  耕种收入+工资+社会保障,王安芳的等式,是闵行区全区12.49万农业户籍人口中一个普通的个例。

  今年春节前夕,闵行发布全区2006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较前一年增长10.9%;与城市居民收入10.6%的增幅相比,高出了0.3个百分点。

  这个“大于”并非偶发。从2004年开始,闵行这个城市化速度和程度相对较高的郊区,农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已经连续三年大于城市居民。

  让农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大于城市居民,为的是改变由来已久的城乡之差。近年来,虽然农民收入逐年增加,但许多地方城乡差距依然没有缩小。

  要缩短这一差距,并不是靠一方增幅的减小衬托出另一方的提高,而是在城乡双方各自的攀升中显示量和质的改变。    

  对农民来说,增收的量和质如何改变?闵行的探索是:增耕种收入+增非农就业+给农民社会保障。

  让一亩三分地“生金”

  一位从事多年农业工作的专家曾评说:“一斤粮的市价等于一瓶矿泉水,农民光靠种地种不富。”上海全市现有农村人口约338万,人均拥有农田1亩左右。1亩地1年产粮两季,以每季500公斤、售价每公斤3元来计,一年的收入在3000元左右。如果扣除种子、农药、肥料、农机、灌溉等各种成本,1亩地1年的纯收入甚至可能跌破千元。1年1000元,答案只能是“入不敷出”。

  要提高农民增收,改变千百年来这一亩三分地的经济效益是基础。今年年初,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基本途径是发展现代农业。在闵行区,其中一个关键词是:农科新技术。区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专项资金,加强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包括新品种、新设备、新技术和新材料。“这些科技运用到农业,就能提升附加值。”一位农技人员告诉记者,去年区里刚完成优质大米“秋优京风”的开发,这个新品种亩产比一般品种高20%,市场价是一般大米的3倍,今后就将在全区推广,种子的费用由政府买单。

  在引导农民种田的过程中,政府必然要扮演幕后推动者。例如,引进1台插秧机,1天可以插秧30亩,比人工快五六倍,但价格往往使普通农民和农业合作社难以负担。闵行区政府提出,每台插秧机的引进,至少由政府补贴购机成本的50%,各级镇酌情再补。  又如,对于纯农户,政府实行每人每年600元的直接补贴,费用落实到人头,通过这样的行政调节功能,保护农民的积极性,才能进而实现农业、农村和农民三者协调发展。

  在农业完整的生产链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除了生产资料,还有生产方式。农业的集聚效应并不是指1000人耕种1000亩地,而是推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2005年,闵行区形成促进农业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三个文件,在全区范围扶持农业规模化经营,力争用3年时间,使全区农业规模经营面积超过80%。

  为“弱势群体”定岗

  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推广,往往伴随另一个情况:大量农业富余人口从田间流向工厂、企业、单位。事实上,在闵行近13万农村户籍人口中,真正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纯农户不超过4万。城市化进程推动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源源不断涌入城市形态下的工作空间。

  但这支就业大军的处境颇为尴尬。他们既要面对原本已在城市中生存的失业群,还可能与外来务工者争夺岗位。本市权威部门一项调查显示,本市就业困难的农民中,缺乏文化技能的占56.5%;希望政府帮助解决就业的占48%。闵行区委政策研究室一位负责人坦言:由于文化、技能和观念等方面的不同,投身城市的农民属于就业“弱势群体”。

  从2004年开始,闵行区构成三级劳动就业信息服务和四级就业工作网络,及时为农民提供准确的就业信息,加强面向进城农民的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和职业介绍等服务。以镇、街道和工业区为单位,在就业年龄段且有就业意愿和能力的进城农民,3年内就业推荐率达到100%。

  农民就业有别于城市居民就业。长期耕种在田间,习惯了春忙冬闲,就难以适应1年工作200多天;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上班8小时也可能成为一种负担……针对农村劳动力的这些特点,区政府在“百、千、万人就业项目”特意为农民度身定制工作岗位:拿惯锄头的手,再拿起绿化保洁、河道养护等岗位的铁锹,就不会陌生。他们还颇有创意地将原本全日制的工作,分成两个半天工作,不仅将有限的财政补贴惠及更多就业农民,另一方面,也适应了从业者的劳动习惯。

  为了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责任体系,闵行区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或劳务型公司使用本区农村劳动力,还可享受单位为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的补贴政策。同时,区政府与基层单位一一签订促进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书,并将此纳入对各级官员的考核内容中。

  给沉默的人加薪

  就业,是农民城市化的一个表征。走出田园,走向都市,城市化对农民而言意味着什么?不仅是生产方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祖祖辈辈所熟悉的那种生活方式和社会形式被彻底颠覆。

  无论从哪种意义来说,城市化过程中,农民都在默默作出奉献。工业化初始阶段,他们为工业发展提供积累;而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城市应当正视他们做出的奉献。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

  3年来的闵行区,制定推出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方案,包括提高农村养老补助金,健全农民社会帮困救助机制,对贫困农民做到“应保尽保”,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提高预防保健经费的标准……一位区领导这样点评:给沉默的人加薪。

  在城市化进程中,真正念及农民,并且真正惠及这个群体,这依靠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善意,更有深层次的反思。

  这,也许就是上海闵行区农民增收的谜底。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