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人体医学全面体检 实现伤势恢复主动摄食——7•17巨型重伤中华鲟抢救系列

产生日期:2008-01-03 03:28      来源: 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自今年7月17日以来,在上海水产大学、东海水产研究所等科研院校的指导下,在曲阳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帮助下,在渔政、水产技术推广站、公安、武警等部门以及万金观赏鱼公司的协助下,在当地政府和部门的支持下,在保护区管理处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在经过154个日日夜夜的救治与护理,经过35小时的营救阶段、744小时的抢救阶段、552小时的康复阶段、1416小时的人工诱食阶段和936小时的主动进食阶段,7•17巨型重伤中华鲟安然度过炎热的夏季和病害高发的秋季、实现了“体内外伤口完全恢复”和“主动开口进食”两大预定目标。目前,进食品种、大小正在逐步扩大,体重保持稳定。

    12月17日,在对7•17巨型中华鲟进行整5个月的救治后,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在上海嘉定徐行万金临时基地借鉴“人体医疗技术”,采用B超和内窥镜,同时结合常规生物学指标测量,对7•17巨型中华鲟进行全面的体检,实施创新型诊治。上海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数十家新闻媒体单位以头版等形式对此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

    经检测,该尾中华鲟目前体重约275公斤;经内窥镜观测,该尾中华鲟的食道、贲门、胃低、胃体、胃角、胃窦、幽门、肠体均未见异常;经B超检查,该尾中华鲟的心脏、肝脏等也未见异常;为雌性,性腺体厚度5.2cm,属于发育第三期,与先前的判断吻合。

    为了攻克人工养殖环境下锋面伤口不能完全恢复等难题,在借鉴1•18巨型重伤中华鲟救治经验和海洋水族馆诱食经验的基础上,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进一步加强了与医院的合作,开展了SSI初级潜水员培训等基础工作,于9月9日决定停止灌饲操作,启动了“人工诱食计划”,采用潜水员一天两次,定时下水诱食,并随时根据诱食情况,调整鲜活饵料的品种,大小、重量。10月16日,经过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潜水员及其他工作人员努力,该巨型中华鲟终于出现主动吮吸的动作;11月5日,能主动吸食50g左右小鱼;11月10日,出现较标准的中华鲟进食动作;11月13日,能主动吸食河口区小鱼;11月20日,可吸食100g左右小鱼。12月11日,可吸食200g左右小鱼。每次进食量由开始的50g,增加到现在的1200g。7•17中华鲟的反映也由开始的惊恐躲避到现在的主动靠近。应该说,7•17中华鲟已经完全主动开口进食了。体重也由一开始的每天下降变为现在维持在275公斤的稳定状态。

    由于人工诱食杜绝了中华鲟的应激反应,减少了对其伤口的伤害。同时保护区管理处坚持做好“四好”工作,即控制好水温,始终将水温17—24°C之间;调节好盐度,根据亲鱼洄游路径沿江盐度,逐步将盐度从11‰下调至目前的1‰;监测好水质,做到常规数据时时监测、重要指标天天监测、其他指标旬旬监测;调整好水流,射流开启时间从开始的每天3小时,逐步增加到现在的每天12小时。这些措施使得7•17巨型重伤中华鲟体外伤口恢复加快,攻克了锋面伤口不能完全恢复的难题。

    下阶段,保护区管理处将继续应用影像学、细胞学和组织学等原理,开展水流、水文等环境因子与性腺发育,人工诱食与性腺发育等研究,将该尾中华鲟的研究做好做透,争取实现中华鲟在长江口的人工繁殖。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