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粽香、龙船竞渡、香囊传情、农趣竞技…… 在民俗文化盛宴里感受沪郊端午韵

产生日期:2025-05-30 09:51      来源: 东方城乡报

  见习记者 王珊 记者 许怡彬 曹佳慧 施勰赟 欧阳蕾昵 赵一苇 通讯员 陈军贤 范立

  端午到,龙舟跃,粽飘香。作为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端午节不仅承载着农耕文明的集体记忆,更是东方美学与民俗文化的鲜活传承。当街头巷尾飘起粽叶的清香时,青浦古镇的灰汤粽浸润着草木的醇厚,金山的“枫泾粽子”在手工匠心与突破创新中焕发生机,浦东的“周浦一霸双蚕粽”现场制作,吸引游客连连驻足。宝山罗店的龙舟在碧波上划出“水上芭蕾”的弧线;黄氏姐妹指尖翻飞,崇明香囊从田间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嘉定的端午活动融合农趣挑战,为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文化实践课……沪郊的这些习俗带着草木芬芳与历史回响,再一次唤起了独属于端午节的民俗记忆。

  一缕粽香,一口软糯,唤醒记忆的基因

  灰汤粽:传承青浦非遗文化的美食

  走进位于青浦区朱家角镇新风路上的国潮非遗文创馆展示厅,一眼就被摆在门口位置的灰汤粽所吸引,非遗美食灰汤粽因其口感软糯鲜香且兼具补中益气的效果,一经上市便受到了线上线下消费者的追捧。

  作为青浦非遗美食,灰汤粽起源于江南水乡,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每当端午时节,在朱家角镇西部沿淀山湖地区的淀峰、庆丰、安庄等村落,流传着制作品尝灰汤粽的民间传统习俗。这一原本是朱家角本地的传统美食,曾在青浦失传半个世纪,后经过重新研究整理,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

  灰汤制作是灰汤粽的精髓,将豆壳烧成灰,按比例加入水,用纱布滤出汤汁,得到弱碱性的灰汤。再将糯米用灰汤浸泡,利用酸碱中和实现糊化碱化,释放营养,可解决传统糯米粽难消化的问题。用芦叶、茭叶或粽叶和稻草为包扎材料,加入红枣、蜜枣、豆沙等香甜辅料,包裹成粽子,再用灰汤煮制,使灰汤与糯米蛋白质发生“美拉德”反应,赋予粽子琥珀色泽和独特口感。剥开煮熟后的灰汤粽,色泽亮黄,呈琥珀色,晶莹剔透,营养丰富,口感糯香,糯而不腻。品尝时可蘸糖,再讲究些,淋上特制的糖油,甜而不腻,清香可口。

  今年1月,灰汤粽制作技艺被列入青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灰汤粽不仅是一道被关注和品尝的美食,更是青浦地区非物质文化传承的载体。

  近日,朱家角镇“文化宅急送”以组织文化志愿者,通过全过程的制作体验,让灰汤粽这一非遗美食从历史深处走向现代生活,成为连接传统与创新的文化纽带。

  活动中,朱家角镇“文化宅急送”组织文化志愿者全过程体验灰汤粽的制作,感悟食材与自然的关系、工艺与科学的关系、美食与人文的关系。“当亲手将豆壳化为灰汤、将糯米包裹成粽时,我们感受到这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基因,一种与先民对话的方式。”文化志愿者顾伊韵感悟道。

  叶聚兴:日销3万只的“粽”量级选手

  临近端午,位于长宁区西郊百联购物中心的叶聚兴粽子店里好不热闹。枕头形状的粽子有序摆放,摞起了一座座“小山”。赤豆、蜜枣、五花肉、纯瘦肉、陈皮豆沙等11种口味,兼顾喜甜喜咸的顾客需求。阿姨妈妈们沉醉在四溢的粽香里,挑选购买各种口味的粽子。工作人员忙得不亦乐乎,粽叶在双手间来回飞舞,片刻间就包好了一只粽子。

  “粽子都是金山枫泾本地的阿姨手工包制,粽叶用的是高山箬叶,糯米是金坛粽子专用糯米。包好之后,要煮2小时,并焖3小时,这样肉会融化到糯米里,把香味发挥出来。”店员介绍,品牌粽子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相较于三角粽,枕头粽能包进更丰富的馅料,单个重量约半斤。自今年3月中旬开业以来,“叶聚兴”粽子店便一跃成为周边居民争相回购的店铺,一天最多卖出3000多只粽子,眼下正是市民采买粽子的高峰,店里的生意更是火爆。

  据悉,“叶聚兴”品牌始创于清咸丰年间。近年来,在老字号、老品牌振兴工作的大力推动下,“叶聚兴”依托枫泾粽子这一传统特色美食,通过产品创新与品牌升级,正逐渐焕新生机。其位于枫泾的上海枫乡食品销售有限公司日产粽子达3万只,粽子制作工艺也被列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餐饮逐渐预制化的今天,手工制作的点心里包进了更多的滋味和情怀。虽然品牌主理人陈勋把过去纯手工作坊式的粽子生产带入了标准化工业生产时代,却依然保留着手工包制的环节。商业级的灭菌车间、自动化拌料、蒸煮、高温灭菌等设备,让每一个粽子都更安全、卫生和健康,加上可以一天包出1000多只粽子的熟练工,让整条产线拥有一天近3万只粽子的产能。

  一缕粽香,一口软糯,唤醒记忆的基因

  在陈勋的带领下,“叶聚兴”的品牌效应不断凸显,“枫泾粽子”也早已从小镇走向了市区并销往全国各地。目前,“叶聚兴”在市区共开设门店达到15家。其新店也将延续品牌一贯的传统工艺,现场制作和售卖青团、粽子、方糕、烧卖等特色美食。

  以产能为支点,叶聚兴粽子的创新力体现在方方面面。叶聚兴目前推出的粽子共有13种口味,传统的五花肉、蛋黄、梅干扣肉依旧占有60%-70%的消费人群。近年来陆续推出的新口味黑椒牛柳细腻醇厚,陈皮豆沙清新微甜,在年轻群体中大受欢迎。

  作为“90后”创业者,陈勋的“粽子生意”还有很多规划:“这是小时候奶奶家的端午味道,是熟悉又久远的端午记忆,也是留香百年的古镇非遗,我们还能将其做得更好。”市场渠道方面,叶聚兴也做出了尽可能多的尝试,包括品牌方合作、联名礼盒以及天猫线上直营。由叶聚兴自主设计的“粽情千里青绿”礼盒,融入国风元素,实现口味拼配,是今年“端午档”毋庸置疑的“爆款”。与百度联名推出的“自热粽”,解锁了更多食用场景,实现随时随地的“吃粽自由”。

  周浦一霸双蚕粽:传统乡土粽的浓浓民俗情

  “咚咚,咚咚咚”,着一身土布服装的老妈妈腰鼓队正飞舞着各自鼓槌上的红绸带,激越响亮的腰鼓声在浦东新区周浦镇“小上海步行街”上空回荡。近日,周浦镇第67届小上海民俗文化展示会在阵阵鼓声中拉开大幕。

  活动当天,街上人流如潮,两边的展台上摆满了粽叶、艾草、菖蒲,还有五颜六色的香囊,香满了整条街。一拨又一拨游客纷纷来到包粽摊前,只见长桌上摆放着一沓沓青绿绿的刚从清清小河边采摘来的芦叶。十多位老妈妈着一色青蓝色的土布服饰,腰系自制的香袋,在摊位前包着各式乡土粽;展台上展示着刚包好的三角粽、桑蚕粽、扎粽、小脚粽、迷你粽等品种……许多游客光看觉得还不够过瘾,禁不住上前,饶有兴趣地跟老妈妈学包粽子。

  为传承端午文化,周浦镇每年坚持举办端午民俗活动。周浦企业文化促进会组织成立了一支由30多人组成的老妈妈包粽子表演队。这支包粽子队曾应邀来到南京路步行街上的第一食品店,表演包乡土粽的技艺,队员沈菊仙还曾应邀到上海电视台实况表演包周浦双蚕粽的技艺,并被主持人戏称为“周浦一霸双蚕粽”。

  周浦晨星社区服务中心公开招募了20个对周浦传统文化技艺充满好奇向往的家庭,开展题为“周浦乐游、学韵四方”的游学文化之旅。端午节民俗活动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游学点。父母带领孩子共同走进步行街,一起体验周浦端午传统文化的魅力。孩子们看到奶奶们短时间就能包出一个个漂亮的三角粽,都露出惊奇的目光,纷纷动手向奶奶们学包粽子,这也成了这届展会的一大亮点,端午文化需要新一代的传承。老妈妈耐心地手把手教,一次不行,第二第三次再来,反反复复。功夫不负有心人,有好几个孩子包出了漂亮的三角粽,他们和父母一起举着自己包的粽子,体验到了包粽子的乐趣。前来助兴的周浦土布腰鼓队成立已有近20个年头。队长周佩琪带领队友们精心操练,每次为端午节等节日表演都受到热烈而经久不息的掌声。

  一场龙船表演,感受非遗中的民俗魅力

  端午临仲夏,千载民俗传。在上海宝山罗店镇,一场从明代延续而来的端午盛事——罗店龙船表演,成为江南水乡民俗的鲜活注脚。罗店龙船诉说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活力。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驱邪祈福的古老信仰,更是一曲跨越时空的文化长歌,以桨声灯影在代际传承与创新中焕发新生,成为宝山罗店民俗文化的亮丽名片。

  罗店龙船的起源可追溯至明代,彼时罗店因水网密布、灾害频发,乡民以龙船竞渡祈求风调雨顺、驱除“五毒”与瘟疫。至明清时期,随着罗店商贸繁荣,龙船活动逐渐从宗教仪式转向世俗观赏,形成“重表演、轻竞渡”的独特风格。船队以“水上行街”为特色,配合锣鼓、戏曲、杂技等艺术形式,在曲折河道中演绎“S型、八字型、方块型”等复杂队形,成为江浙沪地区独树一帜的民俗景观。

  罗店龙船的复兴与传承,离不开以张氏家族为代表的手艺人的坚守。1992年,张福成兄弟自费复原了首艘新龙船,终结了因战乱中断数十年的传统。此后,张家后辈张国民、张国忠继承父业,带领家族及青年团队,从龙头雕刻、船体装饰到划船技巧,完整保留了传统技艺。

  2003年,罗店镇政府为了让当地百姓再睹龙船盛会,决定每年端午恢复举办龙船节,并出资支持张氏兄弟继续龙船的制作。在罗店镇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龙船节一年比一年红火,罗店龙船文化得以保护和发展,并于2008年成功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传承人持续为龙船节打造了多艘形态各异的大龙船,端午划龙船作为当地居民心中的乡愁记忆延续至今。

  如今,这一活动已成为宝山区乃至上海端午民俗的“金名片”。

  今年端午节,宝山区罗店镇于5月30日—6月2日举办第十八届罗店龙船文化节活动,活动以“百年龙船节 最美美兰湖”为主题,围绕非遗龙船,推出多个板块活动。既有传统“水上行街”等龙船表演,亦有“皮划艇大赛”“皮艇球表演”“桨板公开赛”“烟火集市”“包粽子”等创意活动,推动非遗与文旅深度融合。

  一针一线,重温香囊里的端午记忆

  香囊自古是端午节的标志性符号,承载驱邪避疫、祈福纳吉的美好寓意。端午将至,佩香囊、祈安康的传统习俗在崇明堡镇焕发新活力。双胞胎姐妹黄云娥、黄嫦娥创立的“大黄小黄工艺社”,以匠心传承香囊制作技艺五十载,更以创新设计和文化赋能,让这一非遗瑰宝在端午节再度“出圈”。

  来自崇明堡镇的黄氏姐妹自幼受外婆熏陶,习得土布香囊制作技艺。如今,她们将传统与现代交融——既有以崇明土布缝制的古朴香囊,也有用扭扭棒、丝绸等材料打造的蟹形、绣球形创意款式。“我们希望通过不同材质,让年轻人感受到传统手艺的灵动与趣味。”黄嫦娥手持一枚香囊介绍。

  除了造型创新,姐妹俩深耕香囊的实用价值。依托家传中医知识,研发出“四季安康”系列配方:防蚊香囊添入薄荷、艾叶;助眠香囊精选薰衣草、合欢花;夏季推出“清凉避暑”配方,含金银花、藿香等十几种草药。“香囊不仅是节日符号,更是日常健康的守护者。”黄云娥表示。为将香囊制作技艺发扬光大,2016年4月,黄氏姐妹退休后一起创立了“大黄小黄工艺社”,启动“香囊传承计划”,向志同道合的群众传授香囊制作技巧,并率领团队成员深入社区、学校、睦邻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地,开展香囊制作公益活动,足迹遍布了崇明18个乡镇。

  从外婆手中的一针一线,到非遗手工制品,“大黄小黄工艺社”用半个世纪的坚守,让崇明香囊从田间走向更广阔的市场。香囊包裹的不只是草药,更是一方水土的文化基因,一代匠人的传承初心。

  一古一新,在农趣挑战赛中体验乡土文化

  当田园农趣邂逅端午传统,嘉定区用一场融合农事体验、民俗传承与体育竞技的挑战赛迎接今年的端午节。

  近日,2025年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嘉定区第三届市民运动会——嘉定区“七彩田园欢乐农趣”系列挑战赛暨“我们的节日”端午系列活动在华亭镇联三村耕读园举办,吸引了嘉定及周边地区的40组家庭参与。“胜‘蒜’在握”环节,小朋友们在家长的鼓励下,小手灵活穿梭,将大蒜编成整齐的蒜辫;“翻滚乾坤”赛道上,队伍成员齐心协力,剥蒜时指尖翻飞,滚动蒜缸时口号整齐划一;“‘粽’情垂钓”区域,特制钓竿成为孩子们的“夺粽武器”。

  在亲子工坊区,家长和孩子们精心编织艾草花环,清新的草药香弥漫开来,让传统端午习俗变得触手可及。来自宝山区的祁先生一家带着女儿来到华亭参赛,祁先生表示,这次活动非常有意义,可以让孩子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在乡村田头参与体育比赛,同时更深刻地了解端午传统文化。

  据悉,七彩田园农事趣味挑战赛自2017年创立以来,已举办系列活动近30场。先后举办过钓鱼、钓虾、割稻、掰玉米等各种类型的比赛。2023年被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和中国农民体育协会推介为“农民体育品牌赛事活动”,平均每年会举办3~4场。随着“七彩田园农事趣味挑战赛”特色品牌影响力不断攀升,数万市民走进田间地头,沉浸式体验农趣。

  作为嘉定区“我们的节日”端午活动,这场赛事不仅是一场农趣挑战,更是一堂生动的文化实践课。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