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家庭农场“松江样本”,推动提升发展能级

产生日期:2018-11-02 06:41      来源: 东方城乡报

 为破解“谁来种田、怎样种田”的难题,松江区从2007年开始,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创办粮食生产家庭农场的探索与实践。10余年来,松江区家庭农场在不断探索实践中提高,从规范发展到融合发展、提升发展,成为农地“三权分置”的成功样本,探索了江南水乡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模式。2013年,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使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全国得以快速推广。

为促进家庭农场健康可持续发展,今年,市农委大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座谈,结合面向300户家庭农场主发放调查问卷。为家庭农场“松江样本”新的探索和发展问诊把脉。

做法:形成较为完善

政策体系支持,走在全国前列

在推动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松江区注重建立制度、健全机制、完善政策,一环紧扣一环,形成了国内发展家庭农场较为完整的政策支持体系,包括建立农地流转制度,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制度,健全家庭农场经营者准入和退出机制,这一体系的探索与经验走在全国前列。

具体地说,通过“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将农民承包土地委托村委会统一流转方式,集中农民土地,实行规模经营,将土地交给真正有志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经营,发挥政策杠杆调节作用,土地流转费以500斤稻谷实物折价。近两年,根据劳动力就业转移程度,松江区将其经营规模控制在100-150亩。按照所形成的一套成熟规范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善种田、愿种田的经营能手经过民主选拔,择优录取,同时鼓励发展机农一体和种养结合家庭农场,实行农场主分级培训,建立机农互助小组,进一步保障了家庭农场的经营收入和人员队伍稳定。原则上,年满60岁自动退休,土地交由年轻农户承接。

为引导土地流转,松江区老年农民自愿退出土地经营,每人每月给予150元的补贴。自2015年下半年起,松江区又探索开展老年农民自愿退出土地承包权换保障的做法,对老年农民自愿彻底退出土地承包权的,在每人每月860元农村养老保障金的基础上,由区财政每月再补贴664元。

在社会化服务方面,2014年成立的松江区农民专业合作联社,作为服务本地农民的自身行业组织,为农民提供农资配送服务、职业农民培训、大米加工和金融等全方位技术和服务保障,解决农户后顾之忧。

成效:真正让农民拥有

体面收入,让农业成体面职业

调研分析认为,松江在坚持土地所有权归属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前提下,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行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实现了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是松江家庭农场蓬勃发展的关键所在。

松江家庭农场发展已探索形成适合于江南水乡地域环境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新模式。改变了土地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方式,将土地、劳动力、农机等生产要素适当集中,实现适度规模经营,这有利于现有生产条件下劳动力与耕种面积的合理配置,也有利于良种、栽培和防治等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农民从过去的兼业状态变为职业农民,推进了粮食生产的专业化进程。

在收入上,松江家庭农场经过10余年来发展,家庭农场主的经营收入从刚开始户均4.6万元提高到目前的12.2万元,亩均净收入从460元持续提高到973元。分析看来,家庭农场农民收入提高的秘诀就在于,这一经营模式使农民找到了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可持续增收的道路,而不是靠政府补贴实现增收。

按一个家庭农场两个劳动力测算,机农结合和种养结合家庭农场户均收入普遍超过30万元,这让农民真正拥有了“体面的收入”,过上了“体面的生活”,使农业成为“体面的职业”。在松江,家庭农场的实践使农民看到了种田的前景和希望,许多青壮年农民和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纷纷加入进来,成为新生代职业农民。

此外,松江区粮田由本地农民规范种植后,改变了过去三分之一粮田由外来户不规范种植、掠夺性生产的情况,对保护基本农田作用明显,实现了种地与养地的生态循环。从最初“三三制”轮作到“一茬一作”的形成,加之种养结合与秸秆还田等方式,使化肥施用量大面积减少,有效促进了农业生态环境改善。

问题:期待进一步提升稻米

品牌经营力、社会化服务保障力

从市农委在大调研中,面向300户家庭农场主发放的问卷调查显示,目前,松江区仍有约八成左右家庭农场主将稻谷卖给粮食部门,采取网上销售、零售和直供给食堂、工厂、超市等方式约占二成。据统计,全区921户家庭农场中,有30余户实现了品牌化经营。座谈时,部分家庭农场主反映,已有品牌存在小、散、弱等问题,在市场上缺乏影响力和竞争力。问卷调查也反映,300个家庭农场拥有注册商标的约10余家,八成以上家庭农场主愿意加入“松江大米”这一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序列。

在土地流转制度保障上,问卷显示,松江约八成以上家庭农场的土地流转合同签订年限超过5年,经营者权益得到初步保障,但大多数家庭农场主仍盼望能再多延长一些土地流转年限。

调研中,也有不少家庭农场主认为,今后,松江家庭农场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涉及农业设施设备用地保障,农业保险覆盖面扩展,加强冷链仓储设施建设,提供相关培训以及各类社会化服务等方面。

建议:多措并举提升

家庭农场发展能级

市农委大调研组认为,松江区干部群众提升家庭农场发展能级的愿望,符合上海农业实现产品绿色、产出高效、产业融合、资源节约 、环境友好的多功能农业现代化发展定位。针对上述问题和情况,市农委大调研组从3个方面提出工作建议。

第一,整合全区资源。统一组织水稻经营,积极促进由卖稻谷向卖大米转变,采用“松江大米”地理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做强稻米产业。

第二,完善支持措施。一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资源,根据生产需要,改建为供农机设备停放、安置使用的设施用地;二要加强冷链设施建设,提升稻米的仓储水平和运输能力;三要完善针对家庭农场的农业保险服务,扩大对产量、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的险种覆盖面;四要锁定流转费,稳定补贴款,防止流转费和补贴过高制约家庭农场发展;五要加强对品牌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家庭农场主的综合经营能力。

第三,保护农地经营权。目前,市委农办大调研组已通过多种渠道,呼吁在国家层面从法律上保护经营权,从政策上鼓励延长经营期,并建议全国人大在修改《农村土地承包法》时将其作为一个内容予以考虑。

记者 贾佳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