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模式”带给农民体面收入 经营机制逐步完善

产生日期:2013-03-29 01:56      来源: 东方网

  东方网记者裘颖琼报道: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而早在2007年,上海松江区已开始探索发展经营规模为100—200亩的粮食家庭农场。在六年的探路中,松江创造了自己的“家庭农场”样本,“松江模式”也得到了上海市委书记韩正的肯定,并指出上海粮食生产要大力推广松江模式,通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使农民增收。

  何谓“松江模式”?据松江区农委介绍,“松江模式”一直强调规范土地流转,以“依法、自愿、有偿”为原则,推行农民承包土地委托村委会统一流转的方式,家庭农场经营者则在农民自愿提出申请的基础上实行民主选拔。同时,培育引导农民专业化,发展种养结合、机农一体家庭农场,鼓励对优质家庭农场延长承包期限。经过2012年秋季调整,全区家庭农场承包期在三年及以上的有1026户、占85%。

  “松江模式”带给农民体面收入

  今天下午,东方网记者来到黄浦江南岸的松江叶榭镇,这是松江区面积最大的一个镇,也是上海郊区的农业大镇。镇西头的马桥村种养结合家庭农场,栅栏一边是农田,一边是猪场,风裹着深翻泥土的味道扑面而来。下午3点半,忙完农活的金铁良父子正在休息,提起“种养结合”模式,金铁良向记者介绍道,从2008年开始,他就和儿子在种水稻的同时,照管一个500头规模的小型养猪场,养猪产生的粪便排到池子后进行发酵,然后灌溉到土地中。“过去化肥用得太多,土地邦邦硬,用小型拖拉机都翻不动了。现在春播前下两次猪粪,播种后出来就是壮苗,绿油油的。”

  金铁良还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往一亩地要用105斤化肥,使用“种养模式”后,去年化肥使用量每亩仅57斤,平均每亩地至少节省了50元,以目前84亩地来算,每年可以节省4000多元。不仅如此,“种养结合”还缓解了“地力衰退”问题,少用化肥和农药之后,农产品品质更好、产量更高、也更安全。前几年,儿子辞职回家种地,金铁良很支持。他说,儿子正式接班前算过一笔账,现在家庭农场的收入不比在厂里打工少。去年一年,种地加上养猪的收入在10万元左右。

  年届50的农民沈忠良最近很忙。自打“松江模式”家庭农场概念出现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后,前来参访的人,几乎踏破了他家门槛。因为他既是松江首批家庭农场主、全国种粮大户、又是市人大代表和劳动模范。2007年,成为松江区首批家庭农场经营户的他加入了镇里深受欢迎的“大机互助化,小机家庭化”的机农结合——由1台收割机、2台拖拉机、3名农机手、8户家庭农场构成的“1238”服务模式。他的一台拖拉机与两台收割机也被“收编入伍”,和其他农场主共同组成了7台收割机、14台拖拉机的“农机小分队”,帮助一些家庭农场进行机械化播种和收割。

  沈忠良告诉记者,原来自己的农机大部分时间闲着,打地、收割也不够规范,自从加入了合作社后,资源共享,农机得到了最大化的运用,只要时间与收割季节掌握好,效率足足提高了一倍多,给他们这些农机手和家庭农场主帮了大忙。而对于一些小家庭主来说,也不再需要人手一台收割机、播种机,既浪费又占地。如今,沈忠良已是上海忠佩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社长,去年他的合作社靠机械种植的净收入就达到了20万元。

  松江正在完善家庭农场经营机制

  事实上,松江家庭农场能够施行无碍,跟该地区土地流转程度高有很大关系。从2004年开始,松江区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到村集体,农户和村委会签订统一的《土地流转委托书》。2009年,松江区对农民土地承包权予以进一步确认后,农民手中的土地更加彻底地流转到村集体。到2011的12月底,松江区土流转面积25.1万亩,全区99.4%的土地已经集中到村集体,为推行规模化经营的家庭农场扫清了障碍。

  此外,松江家庭农场主之所以能够维持“体面的”收入,资金补贴功不可没。2011年,各级政府向松江家庭农场提供的农业补贴达2607万元。其中,来自中央财政的占14%,来自上海财政的占40%,剩下的46%来自松江区财政。

  家庭农场模式,让农民朋友看到了规模效益所带来的增收好处。松江区内有的镇还出现了“农民抢当家庭农场主”的现象。对此,松江区已着手完善“家庭农场主准入制度”,优先安排有种田经验和接受过种田培训的农民来经营农场。

  据悉,松江区下一步推进家庭农场的工作重点,将是完善家庭农场的经营机制,适当延长土地流转期限,对从事家庭农场的经营者,通过资格认定和目标考核,建立进入与退出机制,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家庭农场生产技术和经营水平,逐步培育一支与家庭农场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现代专业农民队伍,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