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南模式6年探索:发展家庭农场留住"粉墙黛瓦、水清岸绿"

产生日期:2014-02-11 01:32      来源: 东方早报

   据《东方早报》报道,昨日清晨,松江泖港镇腰泾村,白雪轻轻覆盖了青色的麦苗,村民住宅上的黑色瓦顶在白雪中若隐若现,屋后的绿竹随风摇曳,清澈的河水静静流淌。

  这里正位于松江浦南地区,近两天来,这里迅速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在我们孩提时代的印象中,上海农村粉墙黛瓦,河网密布,水清岸绿,房前有大树,屋后有竹林,而现在郊区农村环境不尽如人意”,市委书记韩正在2月8日召开的2014年上海市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上海农村要借鉴松江浦南地区实行差别化定位、严格控制规划、抑制工业化冲动、集中做好“农”字文章的经验。

  浦南经验是如何在工业大潮下形成的?这里又如何能保留传统农村的“粉墙黛瓦、水清岸绿”?

  村民李春风用他的家庭农场向早报记者回答了这些疑问。他的200亩地就在腰泾村,通过种养结合,他承包经营的粮田面积多达200亩,他的养猪场也占地3亩。通过这种“种粮+养猪”的模式,在2013年家庭年收入达到约30万元。

  李春风的家庭农场只是目前浦南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松江区农委有关负责人昨日表示,家庭农场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方式,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既要借鉴国外先进的农业经验,走规模化、科技化道路,同时,也要保留传统农业循环利用的精华,在专业化、职业化、生态化道路上不断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就在两天前的上海市农村工作会议上,韩正指出,上海农业要做到保量提质,基本途径就是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粮食生产上要推广松江的家庭农场模式,在蔬菜瓜果类生产上要促进“合作社+农户”为主的模式发展。

 一位家庭农场主的“奔头”

  松江浦南地处黄浦江上游水资源保护区,包括泖港镇、新浜镇、叶榭镇等区域。由于地处黄浦江上游水资源保护区,工业和服务业等发展受到制约,再加上早期受远离市区、交通不便等因素影响,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直到2007年,松江开始在浦南地区探索发展规模在100—150亩的粮食家庭农场,经过6年探索,如今,家庭农场模式已经在浦南地区“遍地开花”。

  昨日,早报记者在腰泾村见到李春风时,屋前停着一辆红色的北京现代。35岁的他正是春风得意时,在去年,市委书记韩正走进他家的养猪场,调研家庭农场的发展情况。

  “那天只是说有一位市里的领导过来看看,我站在路口接,没想到下车来的是韩书记,他很亲切,到养猪场看了看,问我‘种了多少地’、‘每年收入多少’、‘在农业方面有什么想法’……”现在回想起来,李春风还是很激动。在刚过去的2013年,李春风的家庭收入达到约30万元,其中,种粮收益在16万元左右、养猪收益9万元、农机收益约3万元、父母每月还有镇保和农保,这与2003年在浦北打工时的家庭收入相比翻了近10倍。

  在松江浦南的农民中,李春风的家庭农场只是一个缩影。他从2008年起开始从事粮食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与父母共同从事农场日常生产管理,2011年又发展成为了“种粮+养猪”相结合的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目前承包经营粮田面积200亩,猪场面积3亩,配以现代化的通风、降温和粪尿收集利用设施,实现生态还田。

  腰泾村村主任赵红纪介绍说,腰泾村现有农田耕地面积2500亩,2002年自己担任腰泾村农副主任时,由于农业收益低,很多浦南人都到浦北去打工,当时土地大多以300-400元/亩出租给外来人口种植。2003年,村里尝试“建大户”,每户种植规模在30亩以上,经过2004、2005年两年试点,大户的土地收益达到200元/亩。到2007年,村里又开始尝试家庭农场,平均规模在80亩以上,以家庭为单位、有两个以上劳动力、户口在本村并在本村居住的农户都可以申请,尝到集中种植甜头的村民反应积极。目前,村里有家庭农场13户,农民收益大大增加。

 松江家庭农场已达1267户

  从2007年起,不只是腰泾村,整个松江区都开始探索发展规模在100—150亩的粮食家庭农场,并在粮食家庭农场发展的基础上,推进“种养结合”、“机农一体”家庭农场发展,家庭农场即指以同一行政村或同一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家庭,一般以夫妻二人或同户家庭劳动力二三人为生产单位,从事粮食、生猪养殖等生产活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式,主要依靠以家庭劳动力为主的自耕农。

  “当时确定100-150亩,一方面是这个面积可以达到一定规模,产生的规模效益超过务工收入,能留得住人,同时有规模才能谈得上专业化;另一方面,适合家庭耕作,农业是人与自然的交流接触,需要感情的投入,这个面积,刚好够家庭精耕细作。”松江区农委有关负责人昨日介绍说,松江区在规范家庭农场发展时坚持了五个原则:

  农民自愿、有偿原则,家庭农场经营必须依法规范土地流转,家庭农场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后,应向原承包农户或拥有土地流转权的集体经济组织支付土地流转费;

  经营者自耕原则,家庭农场经营者必须主要依靠家庭人员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不得将所经营的土地再转包、转租给第三方经营,不得常年雇用外来劳动力从事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活动;

  适度规模经营原则,家庭农场经营土地规模要与经营者的劳动生产能力相适应,既不能超出经营者现有生产能力而盲目扩张,也不能放空生产能力而人为缩小;

  土地流转费合理适度原则,土地流转费事关流转双方的切身利益和家庭农场的稳定发展,必须兼顾公平与合理;

  经营者择优原则,家庭农场经营者必须要有一定的准入条件,包括身体素质、敬业精神、农业知识、农机操作技能等方面,要在农户自愿申请的基础上择优选用。

  在这五条原则的保障和推动下,到2013年,松江家庭农场已经发展到1267户,经营面积共达15.02万亩,进一步向“机农一体、种养结合”和产业化方向发展。

 专业化、职业化、生态化

  尽管成就斐然,家庭农场还是暴露出一些问题,包括户均经营面积偏小、收入还有提升空间、产量差异较大等多个方面。

  “家庭农场是松江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方式,还需要进一步实现专业化、职业化、生态化。”松江区农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在2014年,松江家庭农场要想进一步发展,需要加快机农一体化发展、完善家庭农场机制、抓平衡,当前家庭农场间的差异较大,亩产量高的在1100斤以上,低的仅900斤,因此要重点抓平衡,弥补短板。

  在2014年,松江希望管理部门和各个家庭农场能从生产方式、政策、服务多方面综合考虑,进一步实现专业化、职业化、生态化。松江家庭农场的生命力有多久、未来将如何发展,将取决于农民的职业化、专业化、生态化水平。

  实现专业化,就是农业走专业化道路,要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要有好的良种、好的技术、好的机械装备,更要提高推广能力,使家庭农场经营者都掌握使用技术装备,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农民要职业化,农民是否专业非常关键。只有农民专业化,农业才能产业化。

  因此,松江提出要着力培育农民专业化,要培育家庭农场主成为专业化的职业农民,通过培训、引导扶持,提高专业化能力尤其是机械化能力,减少农民竞争,稳定专业农民队伍,促使家庭农场向“机农一体、种养结合”方向发展,逐步取消农机合作社,让年轻的农机手成为家庭农场主;要完善政策、处理好土地流转问题,实施好职业资格认证、考核、准入退出机制,使真正有经验、有技术、会管理的专业农民能够长期稳定。

  松江还提出,要继续减少农民的数量,比如浦南地区就还有一部分富余劳动力要转移。要能通过就业保障,使农民与土地分离,让专业农民获得更多的土地资源。目前,松江家庭农场户均经营面积118.8亩,这一数字依然偏小,户均年收入10万余元也不算多。因此,松江希望接下来,农民要减少,家庭农场数量要减少,家庭农场的规模要扩大,否则,农民增收就难以持续。

  同时,生态化是松江农业现代化不可缺少的环节,关于生态建设,要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生态化、农业生产废弃物循环利用、生产环境生态化,依托浦南泖田的良好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示范农场,将其作为新的亮点和功能区建设,着力体现先进的生产方式、先进的农业机械、优质的农产品品种、优良的生产环境,成为既拥有现代农业功能又有生态循环的农业生产示范地,再现江南“鱼米之乡”的富饶景象。

  另外,休闲农业也是松江农业发展的亮点。2013年,松江全区规模以上农业旅游景点有39个,年接待游客106万人次,年收入1.1亿元,带动农产品销售3309万元,吸纳当地农民就业904人,初步形成了以五厍农业休闲观光园为核心的浦南农业旅游集聚区。其中,新浜雪浪湖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完善的配套服务,吸引了游客,已逐步成为上海知名的农业旅游景点。此外,泖港镇被授予全国“美丽乡村”称号,叶榭镇马桥村被评为上海市十大“我喜爱的乡村”。

  松江区农委有关负责人指出,如果说城市是红花,那么农村就是绿叶,要建设什么样的家园,不是为了GDP,而是要使这个地方美丽,老百姓过着有质量的生活。松江农业地区位于黄浦江上游,这里唯有把农业搞好、生态搞好,才能成为一个美丽的地方,既是梦中的江南水乡,又有美丽的田园风光。

  在这位负责人的想像中,比如松江浦南地区,应该是稀稀落落的村庄、一望无际的农田、村村水清林密。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