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来沪人员融入 闵行华漕探寻“城中村”治理路
产生日期:2012-10-17 01:50 来源: 东方网
东方网记者唐漪薇报道:提起“城中村”,很多人都挠头。城村一体,往往使得原本限定的居民公用资源被一再摊薄,让区域管理平添压力。不过,东方网记者近日从闵行区获悉,素日为此类烦恼困扰的华漕镇最近传来出好消息,经过为期一年的综合治理,“城中村”社区化取得显著进展。
城中村要治就先治“村容”
在北翟路的北侧,华江路以西、南华街以东,北沿吴淞江面积0.6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华漕三个未动迁的村民小组,它成为“城中村”的历史约有五、六年。村党支部书记诸勇介绍,“城中村”的情况曾被概括为“三差”:环境卫生差、治安状况差、群众口碑差。因此,从去年开始,华漕下定决心为“城中村”整容。“城中村治理,如果连村容村貌都弄不清爽,那么啥都是空的。”诸勇表示。
村中乱象的治理首先从环境开始。在硬件上,村政府首先对村中主要道路路面进行了翻建,又铺设上下水道,并为村民与外地来沪人员修建了免费公厕与数百米长的公共晾衣架。在软件上,划分停车区域、为摊贩办理工商执照、开拓休闲广场、配备专门的保洁力量都有效减规范了村容村貌。据村民回忆,经过改造,在2006年还仅有3家店、晚间几乎没有行人的“潘钱大道”已经拥有超过了250家的店铺,其中5家为颇具规模的超市,为了当地人颇为自豪的“华漕南京路”。
邀请来沪人员共同治理“脏乱差”
华漕镇党委副书记孙林坦言,在一个“本地人口与来沪人员比例为1:6”的城中村里,如全靠本地村民治理,显然不符实际;若要环境变更好,必须靠大家共同来维护,而非各人自扫门前雪。对于此,华漕村委选择了以招标的方式邀请来沪人员参与村容治理,采取由村里提方案、来沪人员主动竞标,费用再由村里埋单的方式分散压力。实践证明,新办法施行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村中的垃圾少了,公厕更清洁了,用村里人的话来说,就是“这种方式让外地人意识到不能再随便扔垃圾了,因为那是他们朋友、亲戚、或是老乡的活儿。”
提到来沪人员的参与,来沪人员党支部委员李付勇堪称典型。据介绍,在上海呆了近20年的他,为华漕村治理脏乱差贡献颇多,如今负责着村里来沪人员的纠纷调解、保洁,协管着村里的保安工作的他经常需要在凌晨2、3点钟起身查看岗亭执勤情况,曾自掏腰包为看不起病的来沪老人垫付医药费,也会深夜十一、二点走出家门调解来沪人员各种纠纷,渐渐成了居民们学习的典范。
让村里“想做事”的人都能来
今天的在华漕村中有三支初步成型的队伍,分别是保洁、治安和监督队,保洁队主要由外来人员负责,治安队由专业的物业公司参与,而监督队则由村民小组长、老党员及相关人员参与,三支队伍各司其职,维护村中日常运营,成为城中村治理中的支柱力量。村党支部书记诸勇表示,若要使“城中村”治理的成效常态化、机制化,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尤其是发动更多人一起参与到维护中来。
据介绍,目前,但凡村里的老人,只要不想闲着,都可以报名参加“红袖章巡逻队”,每个月,村里都要组织一次本地村民和来沪人员的联合卫生大清查,两队各30人,而且每次参与人员不得重复。居民们也表示,这种激励方式有益于带动更多人参与到维护家园环境的努力中来,“本地村民住得舒心,来沪人员也住得很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