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松江区完善政策制度 让"种地"成为一份体面工作

产生日期:2012-02-06 01:50      来源: 东方网

  春耕开始,记者走访松江农村田头农民家中,感受到了一种农民小康的浓浓春意。该区石湖荡镇金胜村种田大户沈万英告诉记者,前两天,她就接到了参加该区春季农业工作会议的通知。农民过去只管种田,哪有什么参加区里会议的份儿。但是,听多了这样的事,就让人信服了。

  让农民这一生产主体成为全区农业会议的绝对“主角”,在松江其实已不是新鲜事儿,从2007年一直到现在,家庭农场主们都乐意参加,极少缺席。因为每一次会议,都使他们知晓了“怎么种田,怎么种好田”的为他们“量身定做”的技术和政策。

  让农民有份体面收入

  据介绍,今年培训主体仍为家庭农场主、种养结合户、规模蔬菜种植和水产养殖户等,原则上每人需至少参加一次为期一至两天的培训。增收方面,将通过政策、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将全区家庭农产稳定在1000个;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由目前的50户增加至100户,可年生产生猪15万至20万头。对于家庭农场主们而言,户均年收入将达到10万至15万元,真正意义上实现让农民有一份体面的收入,让“种地”成为一份体面工作。

  政府政策给力,农民自然争相种田。继续交谈后得知,沈万英原本在一家电子企业上班,年收入也还算可观。但当看到村里其他承包家庭农场的人纷纷发家致富后,三十刚出头的她毅然辞去了“朝九晚五”的工作,钻进田头,安心当起了农民。尽管今年才是第三年种田,但沈万英承包的115亩家庭农场的产量却是惊人,年年亩产超过650公斤,远超全区平均水平。这位戴着眼镜、一脸书卷气的种田能手表示,还是要靠学习,多参加培训,“父辈种田靠经验,现在种田得靠科学技术。”她说,仅去年一年,她就参加了好几次培训,每次学成归来,都觉得收获很大。

  建立31家农机合作社

  过去,农机的闲置浪费,是郊区农业的一大典型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松江率先建立了“大机互助化,小机家庭化”的农机合作这一新模式,截至目前,已建立31家农机合作社。在叶榭镇前期试点的“1238”(1台收割机,2台拖拉机,3名农机手,耕作800亩农田)模式就深受农机手和家庭农场主的欢迎。去年秋收时节,叶榭镇金家村农机大户沈忠良每天都要起早,开着自家的农机,去帮农户们收割稻谷。沈忠良介绍,原来他家有一台收割机和两台拖拉机,但承包的粮田只有146亩。而实际上,收割机只要“开工”正常,一个农忙季节没有1000亩田根本“喂不饱”。过去,老沈总为854亩的“差额”发愁,但现在就没有这样的烦恼了。

  耕作制度大胆创新

  在耕作制度上,松江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提出了一个新“三三制”,即:三分之一耕地种二麦,三分之一耕地种绿肥,三分之一耕地深翻。这种政策,有具体的补贴措施助推,所以深得种田农民拥护。2月1日下午,在黄桥村村委会里,坐满了一屋子的农民告诉记者,如果饭冷了就马上变硬,那是因为土里的有机质少了,所以,让土地修养生息很重要。据介绍,今年松江区深翻土地7万多亩,超过二麦种植面积近3万亩。农业专家表示,几年后,随着土壤不断修复,松江的米会更香、更糯。

  当天下午,开着自家的小汽车带着记者在田头“溜达”一圈后,在黄桥村承包了160亩家庭农场的张小弟盘点了这几年种田的幸福经历,末了,他由衷地说道:“我们现在出去抬得起头了,真的感到很自豪。”

  据悉,目前,松江区已经完成了“退外还本”——全部收回了租给外来人员的地,还给本地农民经营。过去,黄桥村曾经出现农民不愿种田、把土地全部丢给村里的事情。现在由于政策对头,措施有力,松江农民的包田愿望很强烈,多个村镇都出现了很多年不曾见到的“地少人多”景象。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