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千村入万户解农民之忧 听民声集民智促“三农”发展
产生日期:2011-07-29 01:47 来源: 东方城乡报(数字报)
【核心阅读】阳春三月,犁耙水响,一场“千村万户调查”活动在沪郊大地如火如荼地展开。本报记者兵分九路,全程随队采访。历时3个月,市农委9个调查小组穿行在乡村基层的田间地头,把脚印“印”到每村每户的堂屋,深入倾听农民群众的真实需求和迫切呼声;了解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更为重要的是,参加调查活动的市委农办、市农委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的“三农”干部们在调研过程中不断转变工作作风,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3个月以来,9个调查组共召开183次座谈会,涉及9个郊区县的97个乡镇、1006个行政村,以及23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龙头企业。同时,各调查组共发放“行政村、合作社及龙头企业、农户”调查问卷共11404份,入户访问农户2277户。目前,市农委正在认真梳理通过调查得到的各类意见,将在本报开设专栏分期、分类给予答复和解释。
“千村万户调查”,是市委农办、市农委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作出的重大工作部署。实践证明,“千村万户调查”,发扬优良传统,创新工作形式,着力解决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违背群众意愿的突出问题,初步构建起了密切联系群众、促进“三农”发展的长效机制。
□记者 欧阳蕾昵 见习记者 张树良
◎走村入户———倾听农民群众真实需求迫切呼声
“如此大规模的调查活动,让我们直接了解到农村群众实际的生产、生活需求;亲耳听到村干部、普通农民的期盼呼声,收获无疑是巨大的。”———参加调查活动的“三农”干部如是说。
【典型事例】拓展农机手来源渠道/让科技指导有手段、有工具
翻开市农委农机部门的调查总结报告,拓展农机手来源渠道的建议格外醒目:“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农机队伍建设。拓展农机手来源渠道,在农村道路、河道保洁工、绿化养护工等公益性岗位中,选择合适人员培训为兼职农机手;鼓励发展“机农合一”的模式,培养一批农机手志愿者,增加农机手收入来源,稳定农机手队伍。”而这都是调查组通过下基层得来第一手资料后的“有的放矢”。
原来,调查小组在嘉定、浦东新区的部分合作社了解到,现在很多合作社存在农机具质量欠佳,农机维修网点少等问题,影响了农忙期间的生产作业;此外,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机服务收费不统一且价格较高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农机手年龄偏大,机手紧缺,流动性较大,队伍不稳定,对农机散户操作、养护机具方面的指导服务还不够等矛盾也相当突出。
嘉定区外冈镇泉泾村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老宣向记者坦言,农机手太少了,尤其是农忙的时候。现在农机手不专业,而且年纪偏大,很难长时间从事机械劳作,而且因为年龄等因素,接受新技术也比较慢,所以很难引进新机械。徐行镇小庙村主任告诉记者:“村里一共有土地4544亩,用于粮食种植的有2300多亩,每年用村里的农机进行作业只能完成全村粮食收割面积的三分之一。”
通过走村入户,倾听农民的真实声音,然后制订自己的针对性工作计划,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新形势下,农民需要科技服务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闵行、青浦等区县普遍反映基层存在农业技术人员缺乏,生产技术改进慢,种植信息、技术指导、良种服务等问题。针对农民群众的需求,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经过梳理后,正在积极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努力提高服务“三农”质量:加快“农民一点通”建设,确保设备运行正常,同时加强对信息员队伍的培训,指导农民正确使用“农民一点通”,提高“农民一点通”使用效率,做到涉农补贴政策监管平台在所有涉农行政村的全覆盖;充实“农民一点通”内容,在现有平台建设的基础上,通过“一村一网”、“农民一点通”与上海农业网连接,一头通过村信息员联系农户提供产地供货信息,一头通过互联网连接采购商,研究开发农业信息服务,促进产销对接;同时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提供为农服务产销信息。
◎座谈走访———推动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看到上海农村这几年的巨大变化,听到老百姓对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衷心拥护,耳闻目睹一个个鲜活的实例,感到与农民的情感更亲近了,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引起了深深的思考。我们的政策制订要具备可操作性,要更加符合老百姓的需求。”———参加调查活动的“三农”干部如是说。
【典型事例】“夏淡”蔬菜推新政,最大程度减少菜农损失
今年入夏以来旱涝急转、暴雨不断,给沪郊蔬菜生产供应带来了严重挑战。在“千村万户”调查走访中,许多菜农反映了同一个问题:财政对蔬菜生产的补贴种类、资金相对粮食生产较少,但蔬菜生产市场风险大,劳动强度高,菜农收益比较难确保。宝山区罗店镇蔡家弄村主任周正林告诉记者,最低谷的时候,青菜的田间收购价只有5分钱每斤,而3角5分每斤才能够收回种植成本,大量的青菜只能被迫铲掉扔掉。虽然在“夏淡”、“冬淡”期间有一些相关补贴,但是作为直接参与蔬菜生产的菜农,对于市场信息的敏感度和应对能力还是有限的。另外,原先的蔬菜农药补贴有面积上的要求,不能全覆盖,增加了蔬菜安全质量风险。
如何保障菜农的收入来源,时时牵动着调研小组每一位“三农”干部的心:“以前在办公室,很多人总盲目地觉得上海的农民比起外地农民收入还可以,生活应该不错了,难免降低对自己工作的标准。现在才发现,要真正做农民的‘代言人’,还是离不开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通过调研活动,农业部门更强烈的感受到,为确保地产蔬菜的生产和供应,必须创新举措,适时出台新政策。
今年6月27日市政府召开了常务工作会议,市农业部门立即执行新增扶持政策,加大“夏淡”期间种植绿叶菜的补贴力度,补贴标准从原先每亩80元追加至每亩150元;此外,通过政府采购,实物发放专用肥料,帮助菜农抗灾救灾;增加遮阳网避高温栽培的面积,扩大“夏淡”绿叶菜生产成本价格保险面积等,为绿叶菜生产供应提供更有力的保证。
的确,实实在在地“沉下去”,进行深入连续的调查,让工作组收获了来自“三农”第一线的宝贵资料。基层干部群众对调查人员的欢迎和信赖,就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调查小组认真梳理内容,及时传递来自基层的“声音”,促使了蔬菜新政策的迅速出台,也切切实实维护和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我们从事的工作,不光是要‘装天线’,还要多‘接地气’。工作再忙,也要多下基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及时了解人民群众和基层干部的所思所困、所盼所求,在相关工作的推动和政策完善方面不断努力。”———参加调查活动的“三农”干部如是说。
【典型事例】“向基层干部学习,把会开到田间地头去!”
“时间集中、调查深入、贴近百姓,此次调研着实受益匪浅。”市农委政策法规处处长王国忠向记者坦言,“基层的同志尽管很辛苦,但深入田间帮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的作风令我们感动,多和基层的干部进行交流,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
去嘉定外冈镇调研的一位干部告诉记者,他们下乡调查时恰逢该镇正在进行规模达2万余亩的高水平设施良田建设,时间紧、任务重,但镇农委的同志通过调整自己的工作时间,甚至牺牲休息时间,尽最大努力地配合完成了此次“千村万户调研”活动。“市农委的领导们亲自下基层来听农民朋友的意见,这是对我们工作的支持,我们没有理由不配合。”外冈镇农委的同志说得很实在。
记者随调研小组进村调研时发现,村里的书记、主任和一些种粮大户对自己乡镇农委的干部都十分熟悉,他们告诉记者:“他们经常过来,指导我们种、收粮食,我们有问题也会联系他们,他们也一直很尽力地帮我们解决问题。”
“身处‘庙堂’之高,就难知百姓疾苦。勤政为民不是一句空话,真的深入和踏实地做了,才知道我们很多的农民朋友生活还是比较拮据的。”市委农办基层工作处的一位同志说,“好在我们现在走下来了,能和老百姓坐到一起、聊到一起,这是个好事情,要坚持。”
记者了解到,每一位参加“千村万户调查”活动的干部都有自己记录的厚厚一叠笔记,许多同志表示,这次调查第一个感觉就是机关干部和农民“身离的近、话说的亲、心贴的紧”了,听到了从事“三农”工作十几年听不到的知心话,“以后开会,还得要到基层去。”
下基层,锻炼去!“每到一个农村,农民朋友都会停下手中的农活,配合调查工作,使我们深受感动。这次调研还增进了兄弟单位之间的协作水平和凝聚力,带动了区县、乡镇、村、大学生村官等一大批的农业工作者,提高了为农服务水平,这种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市农委市场信息处的一位同志说。在座谈交流、个别访谈、问卷调查中,大家广泛收集农村、农民对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情况、农业生产中的实践经验以及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和科技服务需求,从而很大程度上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和思路。
【记者手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
7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全文1.4万多字,其中“人民”一词用了136次,平均每104个字里就有一个,可见“人民”在党中央领导心中的分量。
市委农办、市农委的“千村万户调查”活动,让干部走出办公室,进村入户,就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探索出来的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一种好传统和好方法。这一次的“听民声、解民忧、化民怨、集民智”既是市农委牢牢把握农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改进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的重要手段;也是锻炼农业干部队伍,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更体现出我们党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保障。
“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开展干部到农村进村入户调查研究,“听民声以知正误,为农民朋友谋求利益;解民忧以知是非,为农业工作明确任务;化民怨以知存废,为农民解决问题促进和谐;集民智以知兴替,为现代农业发展积聚能量”,这正是我们必须做好和及时补上的一项重要工作和基本功。
在“千村万户”总结交流会上,市委农办、市农委班子成员不约而同地陈述着同一个观点:“调研活动仅仅是一个开始,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市委农办、市农委主任孙雷指出,调查活动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更重要的任务是针对各类意见及时解决可以解决的问题;创造条件争取解决更多的问题,对于一些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也要深化研究并作出详细解释。总之,“千村万户调查”活动不能走过场,决不摆花架子,要真正帮农民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