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是你心目中“喜爱的乡村”(一)
产生日期:2011-05-16 05:21 来源: 解放日报
由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市 农业委员会、市旅游局联合组织的“我喜爱的乡村”活动25个候选村目前已经产生。
据相关文件规定,候选村以行政村为单位,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农村各项公共设施建设情况、村容环境状况、村风文明情况为主要推荐条件。要求产业特色显着、各项设施完善、村容整洁优美、村风文明和谐。
“我喜爱的乡村”推荐宣传活动旨在展示上海新农村建设的新成就、新面貌、新风尚,让市民了解新农村、体验新农村、参与新农村建设,让市民和农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进一步加快本市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大城乡统筹力度,推进城乡互动。活动通过政府推荐、媒体支持、市民参与的形式,吸引社会各界更多的目光关注新农村建设。
本报今起在《今日市郊》版分三期介绍25个候选村,东方网、上海农委政务网、上海农业网、上海旅游局门户网站也将开设“我喜爱的乡村”网上专栏,并在相关网站开设链接,鼓励有条件的候选村自行建立网站;制作专题电视节目;在农展会现场、农家乐旅游景点、公益场所发放“我喜爱的乡村”推荐宣传活动海报与宣传册。
按照流程,组织方还将邀请广大市民和相关专家对推荐的候选村投票。市民投票占总分值的70%,专家投票占总分值的30%。其中,市民投票主要采取报纸投票、宣传册投票和网络投票三种方式。市民和专家两项得分相加为总成绩,排序在1-10位的候选村被授予“我喜爱的乡村”称号,其余15个候选村被授予“我喜爱的乡村(提名)”称号。
投票结果揭晓后,将及时向社会公布,充分利用金秋农产品收获期的良好时机,对投票推荐出的“我喜爱的乡村”开展宣传工作,并纳入本市乡村旅游线路和推广体系。
推荐宣传活动选票将刊登在第三期。
嘉定马陆镇大裕村——“马陆葡萄”的发源地来葡萄生态村寻觅艺术气息 马陆镇大裕村是闻名遐迩的“马陆葡萄”发源地,也是上海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依托葡萄文化产业的支撑,如今,整个村庄就是一个将特色农产品种植与休闲娱乐、文化艺术、农家乐体验等有效衔接和拓展的多功能新型农业旅游景区。在这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葡萄生态园里,有以葡萄为主题,集科研、示范、培训、休闲为一体的马陆葡萄公园;有自然、舒适、恬静、惬意又富有江南水乡风貌的自然村落;有天然大氧吧的生态公园;有彰显个性的艺术家工作室。游客置身于此,能亲近自然、品尝葡萄、品味文化,感受大气、野趣、自然和纯朴的魅力。
2008年初,大裕村被列为上海市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马陆镇依托葡萄研究所,在大裕村成立马陆葡萄合作社,兴建葡萄主题公园,举办马陆葡萄节,出台惠农政策等一系列的措施,打造葡萄品牌,拓展葡萄产业链,带动百姓致富增收。
近两年,大裕村还吸引了不少知名艺术家落户,建造工作室,把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使这片区域不仅仅是一个天然氧吧、一片城市绿洲,更成为文化产业的亮点。深厚的文化底蕴、清雅宜人的生态环境,马陆以城市与乡村的完美融合,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与乡村互动”副主题演绎的实践展示平台。大裕村文化艺术集聚区已成功引进周春芽、马卫东、丁乙等多位国内外一流艺术家,文化产业的积聚效应和辐射作用不断显现。艺术村是专门运作的组织,为艺术家的创作研究提供时间、空间和支持,让艺术家进入一个充满鼓励和友谊的环境。
大裕村还与上海市园林科研所及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先后结成了帮扶对子,共建新农村示范点,按照“因地制宜、自然生态”的工作原则,通过新优树种示范林建设、庭院经济和村宅绿化方案设计、迎世博经济果林示范基地建设、科技下乡等工作内容,大胆着墨、大片成林,充分彰显市郊乡村大气、野趣、自然、纯朴的原生态风貌。
“小河旁,石桥边,绿树丛中是我家;白色的墙,灰色的瓦,房前房后种葡萄。”新农村建设为马陆大裕村的田歌注入了新活力。
嘉定华亭镇毛桥村——上海首家农家书屋诞生地长寿村里创办“哈密瓜文化节” 走进毛桥村,这里屋舍嫣然,阡陌交通,流水潺潺。鸟语花香,一派悠闲恬静的江南农居风光让人陶醉。也许,这一切美景只有在梦境中才能出现,但就在今天,梦想成为了现实。百年老屋透着古朴醇厚的气息,毛桥食堂似乎还可以看到当年人声鼎沸的情景,知青小屋仿佛还呈现着昔日下乡青年劳作生活的场景。
毛桥村隶属嘉定华亭镇,位于嘉定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2010年全村工业总产值3.9亿元,完成税收525万元,全村可支配资金260万元。三年来,毛桥村先后获得“2009—2010年度上海市文明村”、“上海市生态村”、 “全国美好家园示范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等荣誉。
毛桥村为长寿村,村内80岁以上老人61人;又称艺术之村,具有黄草编织、竹刻竹编传统工艺,编织技术精湛,产品式样新颖,极具民族特色。育有原生态杉木通道林,民居建筑风格多样,百年老屋别具一格;其田园风光、乡土文化、民风民俗具有典型的江南风格和久远的历史风貌。
近年来,毛桥村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对全村进行了改造,并保留其原有的建筑风貌。经过几年的努力,通过改厕、改厨、改房、改水、改路、改网、改河、改绿达到外墙白化、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河道净化、卫生洁化、庭院绿化、生活优化,造就了今日毛桥的小桥流水人家,打造了原汁原味的“生态小康村”。上海首家农家书屋就在这里诞生,嘉定百姓说唱团在这里亮相。赏农家景,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成了上海市民体验农家生活的一大乐趣。毛桥村再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居住点,改造后的毛桥村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典范。为扩大旅游服务,毛桥村将充分利用现有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文优势,不断完善旅游产品,努力培育新亮点。接下来,村里还计划创办“哈密瓜文化节”,展示哈密瓜历史、商业、民俗、饮食、旅游文化,以瓜为媒,以瓜会友,创建AAAA级旅游景区。
宝山罗泾镇洋桥村——上海的“鱼米之乡”
这里的大米获得了金奖
罗泾镇洋桥村位于上海北郊,东临长江口,西与嘉定毗邻,北与历史名城太仓接壤,几十年来一直是连接上海和北方诸省的重要通道。洋桥村素有上海“鱼米之乡”之称,村里盛产各类名优鱼种,如刀鱼、鲚鱼等。早在1986年,由本地良种培育专家、上海市劳模张近林选育的“铁桂丰”粳稻就曾获原农牧渔业部优质米评比金杯奖。近两年来,洋桥牌宝农34大米又连续获得上海市优质大米评比唯一金奖,再续了前辈的辉煌。
近年来,洋桥村紧紧围绕罗泾镇“调整产业结构,美化村域环境,构建特色旅游”主线,在未来1-2年内建成一个集优质农产品生产、生态环保和休闲观光多功能服务于一体的农家乐项目、一个千亩林地的生态氧吧、一个长江库区风景园和一个以宝农34优质水稻为主的“产加销“基地。
目前,洋桥村域内上海宇红农家乐专业合作社一期已经全面建设完成,总占地面积约122亩,并建有250米长观光、采摘的葡萄生态走廊。除了常见的蔬果采摘、垂钓烧烤、棋牌休闲外,还特别为游客提供了现实版“开心农场”。50平方米的种植小区,想种什么就种什么,如果自己没有时间打理,合作社还会提供专人管理,同时还独有“同城当日快递果蔬”服务,既能让游客体验农事耕作的乐趣,又能吃到自己亲手种植的新鲜优质蔬菜,最重要的是吃自己种的蔬菜,放心!
紧邻宇红农家乐的宝山区农业重点建设项目——宝农34优质米产业化基地,该基地厂房和库房已经建设完毕,设备也已经全部到位,游客可以进入车间,亲眼看到稻谷脱壳、谷糙分离、砻谷、碾米的各个步骤。在秋收季节,游客还可以到田间地头,实地观摩现代化农业机械收割水稻的场景,体验丰收的喜悦,在基地旁的市民体验田,如果有兴趣,自己还可以下地收割水稻,捆绑和脱粒。
从今年开始,洋桥村因地制宜,利用上海市生态涵养林,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和养殖,采取放牧为主、舍饲为辅的饲养方式,绝不使用任何添加剂,让家禽自由觅食昆虫野草,补喂五谷杂粮。为了切实利用好长江库区这个宝贵的自然资源,洋桥村拟推出“库区一日游”项目,让游客从“走海塘、吹海风、吃海鲜、看江景”中体验江边游玩的惬意。
浦东航头镇牌楼村——地能供暖、风力发电、高科技污水处理
走进绿色低碳的新农村
黑瓦灰墙老式民宅,小河蜿蜒流经农家,河岸两侧杨柳依依,村头宅边风景迷人,人们欢歌笑语,谈论着世博带给人们的幸福和喜悦,享受着绿色低碳的美好生活……这就是浦东新区航头镇牌楼村。航头镇牌楼村地处航头镇的西北部,东西一条“向阳河”横穿整个村子。因清朝年间,在牌楼与原大桥村交界处建有“二脚牌楼”,故取名为“牌楼村”。
这几年,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牌楼村以改善生态环境、倡导绿色低碳为重点进行改造,改造后的牌楼村继续保留了黑瓦灰墙“道士”帽的浦东老式农村民宅格局。目前村内道路都已基本拓宽并浇铸沥青路面,路边错落布局小憩场景。2009年起,由镇政府投入资金,在新农村主干道上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并向居民发放节能灯,每当夜幕降临,居住小区、乡间小路灯火通明。老人孩子乐开了花:没有线,不用电,“低碳神仙”下凡到人间。
同时,在上级科委、科协的大力支持下,引进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产学研社”项目在牌楼村落户。上海交大设计团队采用生物化学等高科技污水处理设备,铺设管道连接各家各户,对村民生活污水纳管收集进行处理。
2010年牌楼村很荣幸地成为上海世博会“城市与乡村互动”的世博演绎基地。牌楼村率先实施农村低碳生活项目,向村民传播节能环保低碳新理念。在新建的沈湖农庄里,所有制冷取暖设备都藏在地下室里,通过管道连通各房间实现地能供暖、取凉,不管冬夏,农庄房间无需空调,温度都可保持在25℃左右。在人工湖四周,建造了装机容量为200KV的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装置。
闵行华漕镇红卫村——体验有机蔬菜的种植过程畅游“翠云馆”春夏秋冬总相宜 走进春日暖阳中的红卫村,扑面而来的是一派清新淳朴的农家自然风光,粉刷一新的沿街墙面、街道平坦、乾净,两侧花坛内灌木、乔木绿意盎然。整洁的农家院落里,偶尔看见三两老人聚在一起聊天。清冽的河道、蜿蜒的小桥、大片的蔬菜地、郁郁葱葱的苏州河生态林无不展现了浓浓的乡村自然风貌。红卫村位于华漕镇中西部,东临苏州河,纪翟路贯穿全村。红卫村还先后被评为“上海市五好党组织”、“上海市文明村”。
近年来,伴随着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型功能,位于红卫村内的翠云馆就是华漕镇的一个重点农业旅游项目: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兴建休闲、娱乐度假区域,满足游客回归自然、享受宁静安逸生活的消费需求。
中部地带的百树林,春季赏海棠,夏季拂垂柳,秋季观枫树,冬季识腊梅,春夏秋冬总相宜。百果林位于北部地带,每逢金秋收获时节,游客可以采摘水果、品尝时鲜、认知花草、收获果实,感受种植的乐趣和艰辛,享受收获的喜悦。垂钓中心位于东部地带,主要养殖各类淡水鱼,游客可以在吊脚木屋里休憩,于碧水湖上泛舟,感受 “倚栏凭风”的休闲自在。
上海城市园艺场是华漕镇最早引进的农业企业,现有蔬菜种植基地650亩,以生产特色无公害蔬菜为主,其中近50%的蔬菜品种由国外引进,其商标“城市蔬菜”在2006年1月被认定为上海市著名商标,已与上海及临近省市的多家超市、宾馆等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定期配送各类有机农产品,配送的各种蔬菜经过了严格的检测、挑选、清洗和包装,实现了有机、绿色、无公害蔬菜的一体化运作,深受客户欢迎。此外,园艺场还兼顾科技示范与科普教育功能,融生产教育为一体,成为农业科普的教育基地,学生在此能体验到蔬菜有机种植的全过程。
如今,苏州河水源涵养林的生态效应越来越显着,红卫村周边的空气更清新,河道也清澈起来,这里已然成为林木葳蕤、草木葱茏、碧波荡漾的“城市绿肺”。
闵行浦江镇革新村——寻觅古镇老街悠悠情召稼楼里感受海派乡土文化 “乾净整洁的乡间小道,错落有致的农宅院落”,这是人们走进浦江镇革新村的第一印象。革新村,位于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中部东侧,现境内有公交175路、闵行10路、浦江8路,均与轨交8号线相衔接,交通便捷发达。随着浦江新镇建设的不断推进,特别是随着浦江召稼楼老街的开发建设,革新村已声名远播,成为浦江集古镇旅游、农耕休闲、踏青度假为一体的好去处。
召稼楼位于革新村境内,源于元朝初期,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横跨元明清三朝,明朝工部右侍郎谈伦子田,曾在此建楼鸣钟以召农耕,因此名曰“召稼楼”。召稼楼古镇不仅有较多的区级文物保护建筑,有多处传统民居、历史遗迹与埠头、桥梁,还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众多名人遗迹与历史事件,是发展旅游的优良资源。
经近3年的保护性开发,召稼楼古镇一期工程修复历史建筑近4万平方米,完成了对上海城隍 “秦裕伯纪念馆”、明代水利专家“叶宗行纪念馆”、4条古镇沿河街道、10座跨河连街桥梁等设施的修复,古镇老街风貌初露,已于2010年5月28日正式开街了。召稼楼古镇是传统的商业区,除了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迹外,还富有当地特色的小商品、餐饮等可满足游客的需求。
如今,每日有数千市区游客慕名结伴来古镇游玩。“召稼楼”已经成为革新村的一张亮丽名片,为革新村带来了不少经济收益和商机。与此同时,一个定位于“农业产业提升、农业旅游开发、新型农村建设”的古镇农耕文化中心,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发中。
东部农业生态休闲园,是以都市乡村田园文化为主元素,融农业科普教育、农业休闲娱乐、农业特色产品、垂钓竞技比赛为一体的农业生态园,将建设农业科普教育区、特色农业生产区、农业休闲观光区、垂钓竞技区四个区,供不同类型的游客观赏游玩。方圆石斛休闲农庄的主要理念是聚石引水,通过现状河道疏通,贯穿地块内水系,并将疏通的土方在地块外围营造山地、丘陵、水田等丰富地形,营造一个集石斛种植、生态农业、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山环水绕、伊甸园般的世外桃源。未来,革新村将继续配合古镇及周边区域开发,打造一个充满江南古镇风情的农业旅游村。
宝山区罗店镇天平村——将分散的农业旅游资源连点成线到水果采摘园学习农耕知识 宝山区罗店镇天平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工农结合的综合性大村,具有农业资源丰富的地域特点,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天平村拥有果园1000亩,标准鱼塘垂钓中心150亩。几年来,村里投资修筑了田间黑色路面1800米,明沟2000米,将原本分散的农业旅游资源连点成线,为开发本村旅游潜力提供了便利。
农业观光采摘园是天平村从实际出发,利用现有果园的特点、集合资源发展经济的一条新路,是现代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产业创新组合,是一种既有人文生态景观,又可以提高农业收入和旅游业附加值的现代产业的运营模式。当前,天平村正在着手规划采摘园内的游览路线和门楼等配套旅游。
此外,天平村种类繁多的农产品如葡萄、红心猕猴桃、梨、冬枣、食用菌等都是当今非常流行的养生食品。目前天平村正在推进食用菌二期工厂化建设,今年上半年有望建造完成,该项目已列入上海市区域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建设完成后,年生产能力650万-700万包,超大食用菌公司进行全过程技术指导并回收产品。有了供应链的保障,天平村计划结合农家乐餐饮休闲旅游,开发食用菌食疗养生火锅,打响本村品牌。同时,天平村还将充分利用本村现有玻璃大棚打造健身保健蔬菜种植基地,为本村的农村特色旅游再添点睛之笔。
天平村筹划通过水果采摘园项目将村里的果园打造成为学生学农基地、旅游休闲基地、蔬果食用菌销售礼盒基地,并配套以特色农家餐饮为一体的农业生态园,当前这一项目进程正得以加快推进。同时,天平村充分利用现有存量土地(包括将原有窑厂改造),计划打造具有农业农产品展示、休闲旅游住宿、特色水果采摘、农家乐餐饮等功能的现代农业创意园,将村里的各种水果、食用菌、蔬菜等展示推销出去,将果园内散养的鸡、鸭、鹅等充分推向市场,并通过开展一些富有特色的乡村娱乐活动来吸引游客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