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分析破解郊区新城发展困局:起点高不利于促进人口就业和集聚 郊区新城不能片面定位中产

产生日期:2011-05-13 04:14      来源: 东方早报

 调查小结

  在上海市区人口与住宅相对饱和的情况下,如何在广阔的郊区建设宜居的成熟社区,分流和减轻中心城区压力,是上海当下最急迫的发展命题之一。上海郊区新城从上世纪90年代起步,历经10多年发展后,部分新城还是难以走出人气不足、空置率高的困局——房价不低、出行不便、购物太远、学校太少……是通病;缺乏人口结构规划、缺乏服务业定位……是共性。

  如何在理想与现实间找到最佳契合点,成了郊区新城建设的关键。在前三期剖析临港新城、嘉定新城、松江新城“空城”现象后,今天请专家指点新城如何走出困局。当然现实中所有的问题不是专家能一语破招,新城建设的发展是一个长远的过程,我们要给他们一点时间才能走出“空城”的阴影。  

“应该注意到,郊区不是没有吸引到人口,而是吸引人口数量没有预计的那么多那么快。”面对郊区新城“空宅”现象,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任远以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证明上海郊区新城的建设和发展是卓有成效的。

  任远指出,“虽然新城发展有的发展很快,有的发展不足,但新城发展遇到一个共性的问题是新城建设的过度疏散和起点过高。上海的新城建设不仅适应城市的中产阶层,也要适应900万人口进入城市的需求,同样是适应农村人口更快地向城市集中的需求。”

  土地资源未获充分利用

  任远指出,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上海的常住人口数量达2302万。城市人口的空间结构继续呈向郊区扩散的趋势,包括黄浦、卢湾、静安的城市核心区的人口下降,其他中心区的人口基本保持稳定,而郊区的人口增长很快,如从2005-2010年松江区、嘉定区、奉贤区、青浦区的常住人口增长都达40%以上,显现了城市空间形态的郊区化发展不断增强,而以新城建设为动力的人口扩散形成一个典型的特点。

  “十二五”期间,上海将重点建设包括金山新城、嘉定新城、崇明城桥新城、松江新城、浦东临港新城、青浦新城、奉贤南桥新城等一批新城。“新城群”规划建设成为推进上海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虽然新城发展有的发展很快,有的发展不足,但新城发展遇到一个共性的问题是新城建设的过度疏散和起点过高,不利于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同样不利于促进人口就业、生活和集聚。过低的容积率和过低的人口密度限制了人口更充分的集聚,而城市产业、居住的规划过高,如泰晤士小镇和嘉定新城的居住规划,有可能仅是片面地定位于郊区化的中产阶层,但是,以常住人口来进行衡量,这样的中产阶层在总人口的比重是相对较低的,城市规划如何更好地适应大量产业工作的居住和生活需求,且为这些新进入城市的居民提供低端就业、低端创业的条件,关系到能否更有效地吸纳人口。”

  不妨参考“义乌”典型

  任远以“义乌”举例,“像义乌这样一个偏僻地方通过发展较低端的市场,成为集聚百万人口的新兴城市。对上海的新城建设也需要不仅适应城市的中产阶层化,也要适应900万人口进入城市的需求,同样是适应农村人口更快地向城市集中的需求,使这些人口有一个较低的起点生活和创业,这不仅能够更好地适应人口群体的需求,也有利于新城发展和人口背景更好地结合起来。”“这里存在着相互促进的过程,新城发展应根据产业的定位和规划促进人口集聚和就业,通过适应人口动态的过程和人口结构的特点推动城市规划。”任远认为,“新城也就将在其持续的经济增长中带动人口的集聚。”

  根据人口需求规划配套

  此外,任远还分析说,新城的社会事业建设,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推动新城发展的重要杠杆,新城和城郊接合部的教育、卫生、健康、老龄服务等具体问题如何得到妥善规划和解决,该地区交通状况和生活质量如何,也将成为影响新城发展和保证人口福利水平的重要措施。“值得一提的是,新城的人口结构和上海城市平均状况和其他的地区有很大的不同,包括部分郊区扩散的中产阶层、拆迁人口和大量外来年轻的劳动力,新城的社会事业发展与城市规划一样要适应人口结构,适应人口的具体需求,如这些外来年轻人口在工作2-3年以后陆续开始结婚,需要住房,需要有幼托设施和学校等,这些社会设施会根据人口结构变动和人口需求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推动社会群体的自我管理、积极参与,才能使新城发展满足人口群体的需求。”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都有着不断自我否定再肯定的过程,新城走出“空城”影子绝非一朝一夕的工程。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