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认为郊区新城建设要整合资源、聚焦重点
产生日期:2009-01-20 03:26 来源: 中国上海网站
韩正市长在作补充发言报告时指出,郊区新城建设是今年保增长“六个抓”的一项重要内容;将大力推进面向郊区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新城如何建?如何让新城真正成为“兴城”?“两会”会场里,许多代表委员,尤其是来自郊区的代表委员热烈讨论并纷纷建言献策。代表委员们认为,郊区新城建设不能“摊大饼”,要整合资源、聚焦重点,使“工业化推动”与“城市化建设”有效衔接,让新城成为中心城区周边的一颗颗“明珠”。
【代表委员建言】
新城建设不是“摊大饼”
来自奉贤区的韦源委员直言指出,上海郊区的城镇建设水平与周边省的郊区相比曾经是“高地”,但近年来上海已逐渐失去这种优势。加快郊区新城建设,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带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些代表委员结合亲身体会谈到,上海多年前就已提出新城建设,但进展不大。截至2007年,上海郊区城镇化率为65%,远郊地区城镇化率只有30%。陈宏民委员表示,郊区城镇规模小、辐射能力弱,无法与中心城区形成“接力”关系,也难以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郊区新城建设是上海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刻不容缓。”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上海将安排1600亿元政府性资金用于项目建设,拉动全社会投资约1.1万亿元。代表委员们认为,新城建设将成为上海发展新的增长点,能有效扩大内需、促进结构调整。新城发展要形成“一主多辅”的格局,结合产业布局,把更多社会事业资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向郊区倾斜。左学金委员谈到,发展郊区新城将直接推动上海经济发展。如果几年之内能建成几个“小上海”,上海的能级就增加了一大块。
盛亚飞代表指出,新城建设如果仅仅是沿外环线布局,只是做大了中心城区这块“饼”。这样做的后果是,中心城区的人口、产业依然无法有效转移、城市交通依然拥堵。因此,建新城必须规划先导,新城建设绝不是在中心城区周边“摊大饼”。
新城要有产业支撑
有没有产业支撑,将决定新城的可持续发展力。新城建设,如果不与产业布局配套将导致新城人气冷清,活力不足。为避免这种现象出现,代表委员们不约而同地提出,新城建设应当力求采取集聚开发的模式,形成产业导入效应。
新城不能建成“卧城”或“空城”,而要真正成为“兴城”。孙继伟代表指出,新城建设应当与中心城区的产业转移、人口迁移与就业相结合。陈宏民委员建议,新城要利用现有优势,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要尽快摆脱郊区工业园的“飞地”现象,必须就近布局,通过产业集聚化发展带动人口集聚,通过人口集聚带动新城建设。
孙建平代表建议,新城开发建设中,产业用地应分置居住区周边地区,这样可以避免造成新的交通拥堵。新城规划中,还要特别重视产业结构的平衡,以保证向居民提供各类不同的就业岗位,同时也能防范一旦某一产业遭遇困难时,新城的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孙继伟代表谈到,随着市中心商务成本越来越高,一些对中心城区依赖度较低的服务业可以转移到郊区办公。新城可以通过创新的生态办公环境及相对较低的房价,激发第三产业发展潜力。
“心理距离”也要缩短
吴尧鑫代表谈到,新城建设不是简单的盖楼房、造厂房,还需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与之配套,这样新城才会“形神兼备”。
完善便捷的交通是首要的配套。孙继伟代表说,新城的定位应当既独立于中心城,又紧贴中心城,彼此之间应由便捷的快速轨道交通紧密连结。到今年底,轨道交通建成线路总长将超过400公里、覆盖各区县。戴海波代表谈到,目前,许多市民还是喜欢居住在中心城区,有了便捷的交通将大大缩短市民的“心理距离”,能增加新城对市民的吸引力。
理想的新城应满足人们工作、生活、娱乐等多种需求,因此新城建设还应补上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事业的“短板”。戴海波代表还建议,新城建设不能忽视商业网络的完善。目前,许多郊区都没有品牌商店或大型购物中心,郊区居民购买品牌商品往往还要到市中心。新城里布局品牌商店或大型购物中心,不仅能满足当地居民的消费需求,还能吸引周边地区居民前来购物,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
【新闻链接】
三大新城稳步推进
今年,上海将重点推进基础良好、有发展优势的松江、嘉定和临港新城建设,加强产业、居住、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配套发展。
松江新城建设已确立“一城三片”的产业战略,即松江新城和其东北片的现代工业和房地产、西北片的旅游业和微电子业、南片的现代农业和环保型工业。未来,松江新城准备在最核心的区域,辟出两个各一平方公里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打造集总部经济、科技创业、商务服务、综合配套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城市发展区。由于起步较早,目前松江新城已基本完成形态建设。
嘉定新城由主城区和安亭、南翔两个辅城组成。其中主城区核心区紧邻上海国际赛车场。安亭辅城重点发展汽车产业,南翔辅城主要发展居住、生活和商贸设施。
临港新城则依托、服务于洋山深水港和浦东国际机场,将形成以现代装备产业为特色,港、区、城一体的新城。到2010年,临港新城将建成一座初具金融、商贸、科教、旅游、休闲、居住功能的新型海滨城市。目前,这两座新城的建设也在有序推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