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新城建设提升城乡统筹
产生日期:2011-01-17 01:35 来源: 解放日报
按照“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要求,上海实施“十二五”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以新城建设为重点提升城乡统筹水平。然而,在现实工作中仍然面临不少偏差和瓶颈,特别是存在“城乡分治思维”,未把城乡资源当作区域整体来看待和发展等现象。新时期,有必要通过体制改革、政策调整,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制度体系,统一规划城乡资源建设和产业发展,实现城乡地位平等、开放互通、互补互促、共同进步的合理和谐发展格局。
一、科学合理布局郊区新城与工业园区。目前,上海郊区新城居住、生活服务功能与工业园区产业定位不相配套。在园区周围没有“蓝领公寓”、“白领公寓”;多数新城基本不依托或仅简单依托轨道线网布局,区域发展轴的关联不强。我们有必要让郊区新城规划更加科学合理,建设更加便捷完善。
二、推进城乡统筹应充分尊重市场主体。现在,要把新城建设的发展思路交给市场,尽可能调动市场要素来发展郊区和城乡统筹。在规划中,要充分发挥小城镇和市场主体作用,并确保其在发展进程中受惠,不断激发潜在的巨大市场资源。
三、重视郊区劳动力素质培养。据分析,家庭主要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贫困发生率能相应降低12.9%;农村教育领域投资额每增加1元,农业收入可以增加8.43元。由此可见,教育投入对农民收入提高极为重要,教育投入对农业产值的贡献效果显著。在实现城乡统筹工作中,有必要加大这方面的投入。
四、完善对郊区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上海郊区聚集着大量农民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失衡集中反映在他们身上。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的背景下,为本市郊区农民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是推进城乡统筹工作的焦点。
五、重视村级经济的发展。村级经济发展优势正逐步减少,已接近极限,发展后劲缺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发展依托的资源单一,过分依赖土地资源,依赖场 地和厂房出租,缺乏自营项目。与此同时,村级财政负担越来越重,农村合作医疗、养老统筹、治安、保洁、电网水网改造等都要求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按比例承担,这成为发展城乡统筹工作的一大瓶颈。
六、提高郊区快速公交体系网格化水平。上海轨道交通线网规模不小,但郊区覆盖率偏低。同时,新城与市级工业区、老城、重要节点镇之间,新城之间,长三角城际之间大运量快速公交存在连接不足的问题,新城核心商务商业区、公共服务功能区和重点产业园区缺乏大运量的轨道交通支持。这些现象与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不相吻合。
七、探索产业与城市融合新途径。在产业发展与郊区新城建设融合进程中,要注重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拿临港新城来说,包括两所大学的师生及各单位的工作人员,只有不到10万人,居住人口更是只有三、四千人。要达到40万人的目标,除加快航运、贸易、会展、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外,也应加快现代服务业,以集聚人口、积聚人气。
八、大力规范和发展郊区房屋租赁市场。“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规范和发展郊区房屋租赁市场,鼓励郊区农民利用闲置住房资源出租获利,使郊区新城有一个安定、有序的和谐发展环境。
(作者系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侨联副主席、上海豪都房地产开发经营有限
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