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第0172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产生日期:2022-08-03 09:44      来源: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张蕴代表提出“关于‘都市-新城’格局下上海乡村振兴发展的建议”的代表建议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上海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发展,始终坚持乡村规划和城市规划的统筹协调、同步推进。市委书记李强书记提出,要优化上海新城、镇域、乡村“三个空间”。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强化规划引领,结合新城发力,积极推进五个新城城乡统筹发展和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市级相关部门研究制定相关规划政策,推动各项工作,持续优化城乡发展空间格局,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增强大都市乡村发展动力。

一、关于优化城乡空间格局方面

市级相关部门依托“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在已批复的各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基础上,对既有规划进行再审示、再提升,开展五个新城总体城市设计。总体城市设计坚持新城发展与乡村振兴同步,统筹新城范围内城乡人口规模,充分考虑周边农民进城进镇的需求。在产业方面通过空间保障促进城乡经济实力提升,在公共服务方面提升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对城乡居民的覆盖面,在交通方面统筹考虑新城周边乡、村、镇,加强骨干路网对城乡空间融合的支撑作用,在生态环境方面强化新城内部蓝绿骨干网络与周边乡村生态空间融合渗透。

二、关于均衡城乡公共设施方面

市级相关部门以建立城乡一体的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覆盖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建设实践,并于2021年印发了《上海市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试行)》,综合兼顾城镇地区对乡村地区高能级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需求。同时,充分考虑上海乡村空间、功能、未来发展趋势,强化乡村对城市的服务功能,并提出了睦邻友好、健康养老、自然生态、创新生产、未来创业、艺术文创、旅游休闲、智慧治理八大乡村社区场景引导策略,实现未来新城和乡村的功能融合和双向赋能。

三、关于产业体系合理布局方面

2021年市政府印发实施的《上海市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对优化城乡产业布局、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增强乡村发展活力作出了具体部署。一是发挥乡村在产业空间方面的承接优势,更好承载城市核心功能,培育与乡村资源相吻合的各类业态,打造产业发展新的战略空间,充分发挥重大功能性区域的辐射带动优势,在周边乡村嵌入式布局关联产业集群,集聚一批总部企业和研发中心,探索在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与中心城区、新城形成错位发展,吸引科研院所、研发、教育机构等落户乡村;二是促进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纯农地区和城郊结合地区立足自身优势资源和产业特色,推进乡村文创、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融合发展,逐步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镇(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着力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水平,围绕旅游古镇、特色村落、乡村民宿等打造一批特色村镇休闲区。

四、在盘活乡村土地资源方面

2021年修订印发了《关于上海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强规划资源管理的实施意见》(沪规划资源乡〔2021〕496号)。在推动乡村用地布局优化以及规范用地管理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同时出台了点状供地的政策,为有序激活乡村沉睡资源、积极发展乡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承接新城产业延伸拓展提供了一系列规划资源政策支撑。

五、在发挥民宿综合价值方面

市文化旅游部门注重引导乡村民宿结合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挖掘人文历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乡村文旅特色品牌。引导乡村民宿与周边景区景点、乡村旅游、观光农业、体育休闲等联动,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发展,成为美丽乡村的展示窗口。鼓励乡村民宿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建立邻里利益共享机制,共享乡村民宿品质空间,通过社会治理减少邻里纠纷。

六、在推动乡村资源数字化方面

近年来,伴随着新技术的加速涌现,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各环节,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我市各部门协同用力,加快农业领域数字化转型步伐,试点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联合市社科院开展数字化转型课题研究,深入基层一线听取农业农村高频急难问题,为破除数字鸿沟寻找解决方案。聚焦“优质农产品供需矛盾”等七个痛点问题,对标国内外数字化发展趋势,以“融合、挖掘、赋能、增效”为主线,完成一号课题研究报告,并推进重点场景应用建设。围绕三农管理和服务能力需要,按“大数据、大系统、大平台”设计架构,以“六个统一”为基本原则,推进农业政务信息系统整合。
    下阶段,我们在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中,将更加注重依托“都市-新城”空间格局下的独特优势,致力于文旅融合的“新城-村镇”新空间营造,打造国际化超大城市外围海派特色工作生活圈。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2年6月14日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