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委农办、市农委主任孙雷:统筹城乡发展重在突破
产生日期:2009-02-23 01:28 来源: 解放日报
上海处于中国较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前沿,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社会资源和广阔的市场腹地;上海工业化程度高、科技实力较强、城市化进程较快,可以在“以工补农、以城促乡”方面做得更好;浦东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互动、协调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因此,上海有基础、有条件先行先试,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上海统筹城乡发展的中长期目标是:基本形成与上海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村镇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保障健全、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生态、城乡差距缩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框架,努力在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在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注重把握好以下三个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原则。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制定政策、推进工作时,要以优先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突破口,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要在统筹城乡发展上下功夫,加大对农村的倾斜力度,推进城乡产业协调与融合,促进城市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向农村流动。同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能简单理解为给资金、搞补贴。要处理好“共建”和“共享”的关系,鼓励和引导农民在积极参与、艰苦奋斗的基础上,享用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加快发展农村生产力,以生产方式的改变带动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
坚持发挥市郊农村的优势,走城乡融合发展的道路。城乡一体化,不是要把农村都变为城市,也不是追求城乡什么都一样。我们既要注重城市文明元素的导入,又要体现农村特点、区域特色,还要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环境和田园自然风貌的保护和保留。
根据上海统筹城乡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上海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要着重在突破上多下笔墨。
统筹城乡发展规划。要处理好郊区农村与中心城区的关系,加快城乡规划的全覆盖。在郊区要按照推进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坚持规划为先导,以基本农田分解划定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完善城乡规划体系,优化城乡发展空间布局。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农村让城市更精彩。
统筹城乡产业布局。要把郊区农村发展纳入到整个城市的总体发展中考虑,组织编制农业综合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农产品生产布局以及重点建设区域,提升农业的经济、生态和服务功能。坚持工业向园区集中,节约集约使用土地,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增强经济实力。积极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加强服务中实现农业自身的发展和提升。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新城与中心城区的大交通,推进轨道交通区区通工程和城郊公共交通一体化管理,带动新城和重点城镇的新一轮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村落道路和危桥改造。加强农村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加快村庄改造,凸显上海江南水乡的优美环境。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促进城乡教育卫生均衡发展,推进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支持郊区义务教育,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区县统筹,市级基础教育经费的增量部分主要用于郊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收入待遇增幅要明显高于市区。推进城乡医院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加快三级医院优质资源向郊区流动,为农民提供安全、有效、价廉、便捷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继续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职业培训的能级和针对性,增强非农就业本领。继续开发涉农就业岗位,通过税收优惠和岗位补贴等方式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区就业。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郊区农民各类社会保障基本全覆盖。
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不断完善“三农”工作领导机制,明确分管“三农”工作的负责同志,健全党委农村工作领导机构,加强农村工作综合部门,充分发挥涉农部门的职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