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蔬菜流通成本竟占菜价三分之二,代表委员建言:『一站式』让菜篮子拎得轻松
产生日期:2011-01-17 01:28 来源: 解放日报
在今年上海“两会”上,但凡讲到物价尤其是与市民息息相关的 “菜篮子”问题,会场里气氛立即活跃,“平抑物价”、“扩大公益菜场”、“解决最后一公里供给”,代表委员们纷纷发表见解。
代表委员们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科学调控,避免菜价大起大落,让菜篮子拎得更轻松,考验着政府的智慧。
扩大“公益性菜场”让利百姓菜价高涨源自种种因素叠加,但许多代表委员认为,菜市场零售环节在涨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建议坚持标准化菜市场的公益性,必要时采取政府回购措施让菜场姓“公”。
目前全市共有菜场930家,其中非公经济控制的占80%以上。郑惠强代表建议,可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先行选取重点区域的标准化菜市场进行回购试点,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纳入新建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公建配套的公益性菜市场,建成后由政府按成本价回购,以保障菜市场布局与区域人口相适应。
汪亮委员认为,新一轮发展中的公益菜场,应是超标准化的新型菜场业态,既要体现菜价公益性,环境优良性,还要保证卫生达标,属于现代公益性消费的保障平台。在此基础上,可探索各区成立公益性的菜场经营管理公司,由政府出资或通过向社会非营利机构招标,建立非营利菜场网点。
周荣、朱建国委员认为,私营菜场取消摊位费改由政府补贴更易操作。通过公共财政补贴或相关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参与,政府才能以“小投入、大产出”改善民生。
调整供需关系减少中间环节 蔬菜从田头到餐桌,流通环节过多,造成中间费用高,据称当前我国蔬菜流通成本占到最终菜价的2/3。周荣委员建议,尽量减少中间环节,构建“一站式”流通体系。
夏龙兴、刘家欣代表认为,菜价问题是综合问题,需要调整供需关系,以稳定菜价。“一站式”流通体系,对外应在“大流通”领域通过订单农业、协议供货等方式,在全国发展稳定的农副产品供应商。对内则是依靠郊区生产合作社,直接与菜场对接。
据介绍,上海正探索实施蔬菜产销直接对接,标准化菜市场拿出部分蔬菜摊位,设置蔬菜特别是绿叶菜产销直供专柜,提供给农村合作社经营。朱建国委员表示,“希望该模式能延展到其他农产品,并能持续经营下去。”“一站式”流通也需要销售地主动对接。民建市委在一份提案中表示,应切实落实郊区、中心城区结对活动,鼓励中心城区和市郊开展蔬菜瓜果生产、投资、开发、销售合作。
既要保供给,也不能菜贱伤农面对菜价大幅波动,在关注市民利益的同时,如何保护好农民利益,这是个两难问题。夏龙兴、刘家欣代表认为,作为上海这样一个大城市,需要加大能自主控制的蔬菜供应量。比如推动企业在外地建立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以调节上海蔬菜供应的不均衡性。民建市委也提出,应当加强本市郊区各种所有制规模化农场和生产单位的政策扶持力度。
“最近菜价回落,有的农民抱怨青菜批发价才4毛钱1斤,而成本就要8毛钱,真是菜贱伤农。”一名委员在会上发言,认为在保障供给的同时要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对此,民建市委建议,实施绿叶菜专项生产补贴,提高蔬菜生产农资补贴标准,完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将“菜篮子”等农业电价扶持政策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