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社对接缺少资源整合 平价菜重返餐桌还需更给力
产生日期:2013-01-29 01:54 来源: 东方网
据《劳动报》报道,去年12月至今,全国市场上菜价涨幅明显,本市的菜价也偏高。上海试点菜市场回归公益已整整一年,回购回租、“农超对接”、“农社对接”之路却走得并不轻松。展望新的一年,我们的“菜篮子”如何拎得轻松些?代表委员调查菜市公益之路,呼吁政府搭建平台,为农社对接引引路。
现象:田头到餐桌价差10倍
菜价为何下不来?就在“马大嫂们”困惑之际,种菜的农民却并不买账:种了一年菜,能挣到微利的也就30%,至少三成是亏本的。
蒋连奎代表来自金山,作为廊下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站长,他常和农民打交道。“如今种菜的种子肥料和人工成本越来越高,绿叶菜一直在贱卖,有的农民常常忙了一季却白干。”蒋代表说,从田头到餐桌,菜价落差巨大。他举双孢蘑菇为例。廊下食用菌双孢蘑菇市场口碑很好,属于食用菌中的较高端产品。但许多人不知道,小贩在大棚里的收购价通常只有3-5元/斤,可到了市场上,至少是8-10元,整整翻了一倍。
差价是如何造成的?蒋连奎表示主要还是雁过拔毛所致。小贩到菜棚里收购,加价10%卖给大贩子,大贩子再转手到大型批发市场,大型批发市场再分包到小农贸市场,批发还分一道、二道,每个环节至少加价10-20%,最后抵达市民餐桌时,价格已经翻了3倍以上,最高的甚至有10倍差价的。
层层加价背后,有蔬菜零售终端成本居高不下的因素在推动。
调查:菜场公益路走得沉重
蒋连奎呼吁,菜价要降,还得尽快改革现行农产品流通体制,让“菜篮子”产销链彻底回归公益路。
然而,本市自去年起就通过回购回租菜场的方式,探索给菜贩子“减负”,但菜市的公益之路却并不平坦。
李韶平代表已连续多年关注上海菜价。他调研发现,不少区县都在尝试通过政府回购回租的方式让菜场重新姓“公”。例如,徐汇、静安、长宁、黄浦等区通过政府出资回购,重新掌握了一些菜市场的产权,委托国有企业或与政府关系密切的专业品牌公司经营。浦东新区、闸北区则是在土地出让协议中明确标准化菜市场作为社区公益配套建设,对产权所有者、建筑面积、收购成本都有详细规定。虹口区尝试对经营不善的菜场进行经营权回租,区财政为此支出了212万元改造补贴。杨浦区则出资200万元购买河间菜市场的经营权。“但是目前回购回租的成本越来越高,也给政府财政增加了不小的负担。”据其了解,目前通过回购回租转变“身份”的菜场还不到三分之一。回购回租之路能否走到底,是个未知数。“在市场经济时代,这种政府大包大揽解决问题的办法能否可持续发展,值得思考。”李韶平说。
对策:农社对接亟需整合资源
农超对接、农社对接是本市探索菜价回归的另一种尝试。但实际操作中,目前的政策还是缺了一口气。
王黎娜代表来自一家青扁豆生产合作社,此前她曾积极尝试,让自家的扁豆能通过农超对接,平价面向消费者。
“因为超市进场费太贵了,我们单个合作社谈判能力太弱,超市完全掌握价格话语权,最终我们被迫放弃了这条路。”她告诉记者,她算了一笔账,如果能走农社对接的渠道,一旦销售量有保证,她的扁豆只要每斤在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加价两毛钱就能卖。但是,农社对接如果仅仅是单打独斗,虽然中间环节少了,但物流成本却仍然居高不下。“要把售价压下来,一趟就得拉满一个菜篮子车,至少要两万斤,单个社区没有这样的需求量,而拉少了成本仍然很高。”她还表示,由于缺乏信息和渠道,目前农社对接的市场还铺不开,她只在极个别社区尝试农社对接。
不用掏钱买菜场,政府只要搭建一个全市层面的大平台来整合资源,帮助农民和社区直接挂上钩,农社对接就有望把平价菜送到居民家门口。
回应:保供应才能稳菜价
如何避免菜价在一段时间内突然出现大起大落?在两会现场,市发改委和市农委的有关负责人都指出,保供应是稳物价的重要一步。
市人大代表、市农委总经济师王国忠表示,如果每天绿叶菜的上市量在4500吨左右,上海市场的价格就会相对平稳。为了保证供应,上海已推出淡季绿叶菜价格成本保险。王国忠介绍,它把前三年的菜价定为标的,若今年农民在冬夏两季的种植价格低于该标的,就可获得保险公司的理赔。“保费采取市区各补贴50%和40%、农民支付10%的办法执行。目前已基本做到应保尽保。”他表示,上海希望通过这一举措,鼓励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王国忠指出,目前上海的蔬菜供应主要有两个渠道。绿叶菜主要依靠本地生产。但在所有蔬菜中,地产蔬菜仅占55%。这也是市民感觉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后菜价依然不便宜的原因之一。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上海已开始探索在外地建立蔬菜直供基地,以此尽量避免客菜入沪时供应量不足,产生价格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