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近郊经济”发展新路

产生日期:2011-01-07 02:28      来源: 东方城乡报

     随着农村城市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上海郊区的城市化率越来越高。一些区域已完全城市化,有些则实现了半城市化。但仍有不少处于城市、城镇边缘,城市化程度较低,但又有别于远郊纯农村的地区,习惯上将其称为“近郊地区”。宝山区罗店镇天平村,就属于这种类型———就产业结构、农业人口比重而言,无疑是个农业村;但从其所处的靠近城镇、靠近区域内主要公路的地理位置看,显然又是个近郊村。如何发展这种类型的村级经济即“近郊经济”,天平村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一是调优结构,从单一的农作物生产向农牧副业多种经营转移。该村村民一度过着守土劳作、靠天吃饭的日子。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党的十七大代表、村党总支书记申惠芳为领头人,带领村民立足农业,调优结构,引进树种和酸枣苗,开发出甜度高、水分多、口感脆的冬枣新品种,如今,这1000亩冬枣,已成了村里的“摇钱树”。近年来,他们又在现有土地中规划出500亩,开辟了以“特色”打头的精品水果、南方花卉、出口金鱼、无公害蔬菜以及供港猪场、奶牛场等种植养殖基地。他们还利用本村“超大农业集团”的企业优势,发展食用菌生产加工出口。一主多副的农业生产,使太平村告别了贫困,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二是发展第二产业。与远郊因交通、基础设施差等不利条件,发展工业相对较困难相比,天平村却通过多渠道招商引资,先后引入了热处理厂、制冷设备厂、菌菇加工出口企业等多家企业,在农业生产蓬蓬勃勃的同时,工业企业也搞得红红火火,成为村级经济的又一支柱产业。
    三是改善硬件,改善民生。在经济发展、村民共同富裕的基础上,村里决心再让村民共同享福,建设全新天平村。首先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基本福利的投入力度,让村民从中受益。如铺设了两条水泥路;建成了一个占地5000平方米,集老年娱乐活动、农业生产资料服务、农民生活资料供应于一体的村民中心和全区一流的村级敬老院;修建了农贸市场、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等。改善民生方面,将农业收入的50%作为村民共享收益分配到农民手里;65岁以上的村民自负医疗费用由村里全额报销;想方设法帮助村民就业,村民就业安置率达到98%等。改善了硬件,改善了民生,不仅让村里的投资环境更好,还使村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更高,“近郊经济”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天平村通过成功发展“近郊经济”,走出一条农业村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实践告诉我们,凡事不能“等、靠、要”,改变落后面貌,最主要的是依靠自己。天平村曾经是一个经济薄弱的农业村,又是一个毗邻城镇的近郊村,他们没有坐等伴随城市化进程而来的动拆迁,没有放弃自己的规划和努力,而是想方设法利用现有条件改变现状,实现梦想。因为他们坚信,有人有地就一定能富;只要尽心尽力,就一定会改变天平村的面貌!事在人为———天平村的发展事实再次证明了这个道理。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