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节不做简单“农家乐”
产生日期:2010-10-29 01:56 来源: 东方网 解放日报
上周末开幕的2010崇明·光明丰收节,短短四天迎客2500多名。在现代化农场中,游客不仅可以观赏到现代机械化收割的壮观场面,还能参观稻谷的各种加工、包装工序,真正体验“从田头到餐桌”的乐趣。丰收节,是“农家乐”的翻版抑或升级?
丰收节不等同于农家乐
乍一听“丰收节”这名字,还以为是和“农家乐”相类似的郊区游,或是农产品的展销会。可记者在丰收节的主要景点之一———长江农场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走在田埂上向远处望去,一片金色稻田向远处延伸,在蓝天的映衬下,大地就像是用金色颜料涂过一样,闪闪发光;田地里,稻谷羞涩地弯下了腰,六台大型机械化收割机并排作业,收割成熟的稻谷,也收获着丰收的喜悦;果园里,一只只金黄色的橘子从绿叶中探出头来,仿佛在对人们微笑,庆贺秋收的到来……对于远离农村的游客来说,这一切以往只是在电视上见过,而今却真实地呈现在面前。如此壮观的丰收场景,令不少游客流连忘返。
丰收节更吸引人的是,游客真正体验到的现代农业不光是先进的机械化手段,更是一种循环和生态的理念。记者在收割现场看到,一些大型收割机完工之后,农场运用现代机械化设备,将留在土壤表面的秸秆全部翻入土壤中作“有机肥料”,而不再采用焚烧方式。这样做,不仅杜绝了秸秆焚烧所造成的大气污染,同时还有增肥增产的作用。据长江农场党委书记潘洪介绍,农场特意培育赤眼蜂来“以虫治虫”,这样借助于生态界自然的食物链来灭虫,从而避免了农药残留物对稻谷的危害。此外,整个长江农场的“循环经济”还体现在,农场养殖了牛、羊、鸡等牲畜,将它们的粪便经过处理,做“有机肥料”来给土壤施肥。
定位不同,引来了不同的消费群体。“农家乐”中的农家餐饮颇受游客推崇,加上农村的自然风光,令不少生活在钢筋水泥中的都市人紧绷的神经得到舒缓,受到了希望休闲放松的“年轻一族”青睐。而“农家乐”这一份独特的丰收特色,目前吸引更多的是老年朋友、学生团体和一些自驾游游客。
新模式探索:政企合作
区别于零散经营、非系统化的“农家乐”,崇明·光明“丰收节”是首次以“农家丰收”这一种集合形式推出的活动,打造了农业旅游中企业与区镇政府合作的一种新模式。
对政府来说,这一新模式的好处显而易见。众所周知,以旅游为主打产业的崇明,将目标定为在2020年建设成为生态岛。为此,崇明所采用的方式是加强与市区县的联动,由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进行大量协作式的市场合作。在这种模式下,政府不仅可以使自身的旅游资源得到深入开发;同时通过企业的投资,相对减少政府在旅游方面的投入,从而使政府的财政收入投向更需要完善的配套设施方面。除此之外,正在崛起的农业旅游还可以解决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政企合作开发旅游产业,需要大量本地居民的配合和支持,而企业进入旅游地区进行开发投资,则能提供更多岗位,安排他们就业。
对企业来说,表面上看,先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从长远来看,企业不仅可以获得由此带来的经济回报,还能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就拿崇明·光明丰收节来说,光明集团在崇明投资500万元新建了“瀛丰五斗”稻米文化观光园、“自然之子”有机米品牌文化博物馆和面积100亩的生态观光园;长达1.2公里的葡萄长廊堪称上海之最。这些投入不仅能从农业旅游方面直接得到回报,更能在无形之中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丰收节的现代化农场不仅向游客展示了农场自身的实力,也让游客看到整个产品的加工制作过程。游客看到,这些大米的生长环境是生态的;整个生长过程,大量使用有机肥料;收割后有低温储存,包装有抽真空工艺……这一切都在无形之中,让游客对产品更放心。通过这一方式,相当于为企业做了一次广告,使光明的品牌深入人心。
对游客来说,政企合作模式的展开,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旅游空间。崇明·光明丰收节不仅让游客感受到了农家的田园式生活,也真正体验了丰收带来的喜悦。相比大部分的“农家乐”还停留在以吃、住为主的阶段,丰收节更多了一份丰收的意义,游客可以亲自去割麦、抓鱼、摘果,全面体验农家生活。不仅如此,光明所新建的各种农场和博物馆都是从崇明岛的特点出发,打造出“米的乐园”,体现了整个崇明的农家文化。正因为如此,游客在丰收节里所体会到的不是单纯的农家生活,而是有地方特色的农耕文化。
业内专家认为,政府的有效引导加上与大型企业联合开发旅游项目的政企合作模式,将会加快农村旅游产业快速走向集约化和专业化,从而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避免同质化尚待丰富内涵
“农家乐”和“丰收节”,这些旅游形式打破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界限,它们本身对农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还带动了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加工业以及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但是,现实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配套设施不成熟等问题。
首先,交通是否便捷就是一个主要问题。崇明离市区较远,如何让参加丰收节的游客能乘坐到便捷的交通工具,成为不少游客关心的重点,也是有待完善之处。据悉,由于此次丰收节是第一次举办,还属于尝试性阶段,因此主要通过旅行社组团和吸引自驾游游客。一旦丰收节规模做大,有关政府部门应该大力改善其基础设施条件,创造便利的旅游通道。除此之外,软性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是重点,比如旅游接待的专业人才建设,不仅需要熟悉各种景点,也要熟悉当地的文化和历史。政府主管部门可以利用培训班、专题讲座等各种形式,专门培养一大批从事农村旅游的专业接待人员。
其次,文化导入,使丰收节走特色化农村旅游道路。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特殊的人文氛围,前期的农村旅游市场多以“农家乐”为主,其中很多是农民自发兴办,大部分还停留在浅层次,让游客“乐”起来的项目并不多,参与体验的项目更少,造成不少农家乐千篇一律,很难吸引回头客。而在如今的旅游市场中,同质化是不可能取胜的,丰收节应该以各个乡村的环境、建筑风格、乡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来开发各种乡村旅游资源,引入文化因素,以独特性取胜,打造核心竞争力。
第三,用生态、环保、循环的理念来促进农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前期“农家乐”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哄而上的局面,许多地方不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盲目开发自然资源,导致一些地区生态失衡。业内专家认为,丰收节应该顺应当前绿色旅游的发展趋势,以生态文化为主导,开发农村旅游市场,保持农村的原生态和文化,重视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减少和避免对农业旅游资源的破坏和污染,使农村旅游产业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张婷、李蕾 选稿:孙晓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