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构建农村居民增收长效机制
产生日期:2010-03-08 03:07 来源: 上海科技报
上海市郊农民去年收入增长百分之八点二
2009年,是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艰难一年,但本市全年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2万余元,同比增长8.2%。本市各级政府多年坚持“改革促统筹、增收惠民生”的基本原则,已努力构建上海农村居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从而不断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2009年,本市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促进农民增收。首先是非农就业,工资性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一块,保持稳步增长。去年,本市召开了推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推进本市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指导意见》,在企业用工减少的情况下,全年新增非农就业岗位11万个,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8721元,比上年增长6.6%,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4.7个百分点。同时继续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增长较快。通过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开展农村村级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民宅基地置换试点,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2009年,本市农村居民家庭人均财产性收入932元,比上年增长11.4%。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0.8个百分点。在提高社会保障力度,转移性收入拉动这方面作用同样明显。本市相继出台了提高“镇保” “农保”养老金和农村“低保”标准等多项政策,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2081元,比上年增长25.7%。据抽查,农民合作医疗报销收入增长达三成、养老金收入增长近两成,其中,近七成老人养老金收入平均增幅有三成左右。
为稳定农业生产,本市先后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使农民的农业经营性收入相对稳定。如调整完善了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等政策;新增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补贴、市级农业园区贴息等政策;出台了商品有机肥、绿肥种植测土配方施肥、农药施用、农业保险费等补贴政策;加大了对粮食、蔬菜、畜禽、水产等生产量大的区县政策倾斜力度,这些都为本市农村居民增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农业旅游的迅速崛起,进一步扩大了农民的增收渠道。市政府为此专门召开了农业旅游推进会,下发了《关于促进本市农业旅游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菜花节、桃花节、蟠桃节、葡萄节、柑橘节等一系列农业农村游节庆活动有声有色,吸引了大批市民前去观光旅游,带动了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