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松江区着力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产生日期:2006-12-05 05:40 来源: 上海市农委办公室
一、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一是继续加大对农民的各类政策性直接补贴,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范围,确保财政支农资金逐年稳定增长。推进征地留用地制度和农村宅基地置换,使农民享有稳定长期的收益,使农民住房有产权。二是稳步推进农村股份制改革。引导和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让农民持股和享有稳定、长期的收益。三是加强对农村水利、路桥等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二、完善农民就业和保障机制。一是推进百人、千人、万人就业项目,通过政府推岗、企业吸纳、鼓励创业、培训上岗等方式,推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凡企业新吸纳农村劳动力30%以上,工资水平达上海最低标准以上,并确立两年以上劳动关系的,政府一次性给予企业每人2000元的用工补贴。建立专项资金,支持农民自主创业。二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保"水平,确保"应保尽保";加大非农就业农民"按月缴费纳入镇保"的保障力度;逐步提高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完善农民就业最低工资保障、残疾人保障和征地农民保障;逐年提高养老金水平;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和"低保"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书簿费、学杂费和生活费,对高中以上阶段的困难家庭子女加大"二免一补"力度。三是提高农民合作医疗的筹资水平和报销比例。
三、完善农民整体素质的提升机制。一是增加财政补贴,建立新型农民实训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开展"专业农民"培训、职业资格培训和创业农民培训,每年培育新型农民5000人。二是鼓励村干部、农业科技骨干和优秀人才经营农业、创办规模农场或组建专业合作社;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返乡创业,鼓励城镇优秀教师和医务人员到农村任教、支医,促进人才资源向农村聚集。三是建立专项资金,积极鼓励和扶持农民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和跨区域的行业协会组织;积极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减少兼农户,扩大专业户,提升规模户,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经营。
四、建立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机制。一是加大财政对现代装备农业、现代科技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对浦南地区农业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五、完善扶持村级经济发展的城乡统筹机制。一是盘活村级集体存量资产,通过建设用地置换开发,增加稳定和长期的资产经营收入;引导村资金投向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二是实施市、区、镇、村对口支援帮扶计划,探索由市、区政府在工业园区投资建造标准厂房等不动产,产权归镇,镇统一经营,受益归村的扶持村级经济发展机制。三是逐年增加对经济薄弱村和纯农业村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开支纳入区镇财政预算。
六、建立和完善现代农业服务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农机服务合作化建设,浦江农资超市两年内实现全区连锁经营,并向农业村和大户延伸;建设区、镇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深化为农科技服务;建立蔬菜、花卉专业市场交易平台,培育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加快农业综合服务信息系统和"三电合一"项目的建设,2008年,村级信息服务站覆盖全区农业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