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郊今年起试办家庭农场 “专业农民”靠农业就能富起来

产生日期:2008-10-31 07:11      来源: 中国上海网站

  这几天,松江区新浜镇南杨村的“家庭农场主”俞周峰准备割稻子了。老俞的“家庭农场”今年种了90亩水稻,在他和老伴精心呵护下,长势都不错;“家庭农场”种养结合,还养了400头肉猪。刨去农业成本和应付的土地流转费,算上政府扶植“家庭农场”的补贴,俞家今年估计能有10万元的净收入。去年还只种6亩责任田“自己吃吃”的老俞,看到了搞纯农业也能有较高收益的奔头。
  
  上海郊区今年开始试点第一批“家庭农场”,鼓励以农户家庭为基本单位,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这是上海郊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大改革探索。松江区则从去年年底开始,已陆续在种粮农户中试办“家庭农场”,每家经营100到200亩土地;目前全区共有708家签约的“家庭农场”,总共经营粮田11.5万亩,占松江水稻种植面积的69.53%。
  
  应对市场风险,就必须有一定的经营规模
  
  在现有农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期不变的前提下,改革完善土地制度问题,允许土地流转使用,是“家庭农场”能够推广的必要条件。在上海郊区,农民如果仅靠自家的几亩、十几亩承包地,种地特别是种粮很难有什么效益。但搞100至200亩规模的专业化“家庭农场”,就能获得不错的效益。试行“家庭农场”制,是在市场化、农业机械化、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新尝试。按照农业的特点和规律,一般以家庭为经营主体比较合适。改革开放初期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曾经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它所解决的是经营主体问题;但单个农户承包土地过于零散,要发展专业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应对市场风险,就必须通过土地流转使用构建起一定的经营规模。
  
  规范土地流转,能大大释放土地资源活力
  
  “家庭农场”是流转土地的一种规范形式,它使农民拥有了劳动者和投资者的双重身份,释放了土地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流动起来、优化配置的活力。“家庭农场主”要负担自家承包责任田之外的流转土地的使用费,签订统一的流转合同文本。为鼓励这一新事物,松江区、镇给予“家庭农场”每亩200元的土地流转费补贴,加上种粮直补、农资和良种补贴,每户“家庭农场”合计可获补贴459.55元/亩。松江区农委主任封坚强介绍,“家庭农场”试点的设计思想,是基本保证每户“家庭农场”靠纯农业也有10万元以上的年收入。
  
  一年试下来,“家庭农场”在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增加农业和农民收入方面,获得了显著效益。原本分散的土地被“家庭农场”集中使用后,因为“种足种好”直接关系着利益,各家都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拿老俞的话来说,“现在既然全靠种地,每一寸土地都关系到我们的收入”。而原本因承包户种地积极性不同、庄稼长势不同的现象改变了,一眼望去,松江的粮田长势都不错,平均单产大大提高。连片的粮田也使农技人员指导防治病虫害有了更高效率。据松江区农委统计,今年全区的夏粮面积增长了70%,单产增长了19%;秋粮的种植面积和单产也有一定增长。每家农场靠种粮可得4万—6万元收入。为推行“环境友好”型农业,区农委还鼓励“家庭农场”搞“种养结合”,以龙头公司加农户的方式推广家庭养殖业,一方面帮种粮农户增加有机肥,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一方面每家农户可由此获得4万—5万元的养殖收入。
  
  扶持专业农民,须不断完善社会配套服务
  
  据封坚强介绍,下一步松江将完善对“家庭农场”经营的社会配套服务,包括优化优质水稻的生产规划、良种推广、技能培训,扩大农资连锁经营覆盖面,实行“家庭农场”农机社会化服务,更多提供市场供求信息等。他表示,要让“家庭农场”真正发展好,一是农业机械化水平要能支持规模化生产;二是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发展能解决大量离土农民就业,农村各种社会医疗保障也达到一定水平;三是发展现代农业所需的社会化服务能满足“家庭农场”的基本需要。前20年,农民富起来主要靠“非农就业”,如今,我们要尝试让“专业农民”靠农业也能富起来。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