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模式能否持续发展

产生日期:2009-01-22 02:45      来源: 解放日报

  最近,松江区新浜等镇的种植大户开始续签新一年的“家庭农场”承包合同。记者发现,新加入进来做“农场主”的农民明显增多,而那些原来的“农场主”更纷纷表示要扩大规模。不仅如此,这一家庭农场模式还很快被仿效,在沪郊其他区县乃至周边地区推广开来。可以说,经过这几年的探索,沪郊创造的家庭农场模式已经受住多重考验,得到了广大农民和有关专家的认可。这一模式能够初获成功,关键还在于它是在适当时机推出的实践,且经过了精心设计,针对性地解决了“三农”领域出现的一些现实难题。

  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家庭农场能否获得成功,关键在推出的时机是否恰当。其实,小型农场模式在早些年也有地方尝试过,但最后都不了了之,其中有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一些前提条件在当时还不成熟。

  首先是农业经营主体发生了变化。当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解决经营主体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但近些年,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农业效益相对较低,大量农民转到了非农就业岗位上,其中少数人还“兼业”侍弄着农田。松江区的统计数据显示,原来该区有19万农村劳动力,但到了这几年剩下了2万人,其中真正从事第一产业的只有1.2万人。这就使田地流转出来、集中到少数能人手里成为了可能。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一些区域逐渐具备反哺农业的实力,也是一个重要条件。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的惠农政策,使“家庭农场”赶上了好时候。农民心里都有一本账,以种粮为例,原本他们一年忙到头,最后卖粮的收入减去农药、化肥等农本,只能赚点留下的口粮。但有了惠农政策,就不一样了。现在农民种田,可获得化肥补贴、农机补贴、综合补贴等,一亩地可获得的补贴会有300元—500元。这就可以大幅抵消原来的成本,种田的赚头一下子出来了,再乘以一定的规模面积,收入就可观了。

  松江区农委主任封坚强告诉记者,家庭农场的顺利实施,还建立在农业机械化、社会服务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上。一户农民经营100亩到150亩的家庭农场,如果还按照原来的种植方法操作,一家人自己种植的话肯定忙不过来,而长年聘请别人成本又实在太高,结果还是没法运作下去。但现在,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了,育苗、插秧、收割等都能实现机械化,比如一台插秧机可以赶得上50个插秧能手的速度,农场主只要打个电话,就有农机服务合作社上门服务,效率高,而价格合理。此外,现代农业所需的社会化服务,比如技术培训、种子农药配送、市场信息服务等服务体系已逐渐建立起来,也能及时满足家庭农场的基本需求。

  当然,选择先从粮食开始试点“家庭农场”,也十分必要。因为种粮效益相对较低,农民经营积极性一直不高, 从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出发,必须扭转这一现状。同时,粮食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最为明显,而政府部门也仍对于粮食进行保底采购,实施过程中的障碍相对较少。

  试图解决的几个问题

  家庭农场模式,到底能化解哪些现实问题?我们发现,小小的家庭农场,对“农民”、“农业”和“农村”进行多重探索。

  对农民来说,增收是首要问题。因此,通过规模效益提升农户收入,是家庭农场最直接的吸引力。松江新浜镇黄家埭村村民姚连根,前年承包土地103亩,其中种植二麦103亩,产量为43775公斤,产值为63036元;种植水稻103亩,产量为61800公斤,亩产量达600公斤,产值为127308元。年终核算,两项累计净收入为9万多元。松江区农委日前对100户家庭农场的调查显示,百户总经营粮田14676亩,平均每户146.76亩,亩收入1846元,减去成本和土地流转费,每亩净收入551元,平均每户净收入8万多元。有关专家指出,水稻的亩产值比经济作物低,因此必须上规模,但规模太大或太小都不行,就目前的生产能力来说,理想的应该是在100亩到150亩之间。

  农业的专业化难题,也通过家庭农场进行了破解尝试。以前,农户经营三五亩农田,对于使用新技术、新工具、新品种的积极性都不高,因为要冒一定风险,且并不会带来多高效益。但承包了上百亩的家庭农场之后,农户提高生产力的积极性就被激发出来。去年,新浜镇陆琴彪种的37亩新品早熟水稻“丰优香占”一上市销售,每公斤价格就超过了6元钱,至少给他带来了7万多元的收益。据了解,近年,松江积极落实“给种植大户提供最好的稻种”的政策,现在优质稻的种植面积已达到90%以上。这些举措,明显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据统计,去年松江二麦种植面积、总产量、总产值同比分别增70%、105%、122%,水稻种植面积、总产量、总产值同比分别增1.3%、3%、12%。

  同时,家庭农场也使农业的标准化、品牌化等更易实施。目前,松江区在家庭农场的基础上,还组建了粮食生产合作社,引导农户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业生产档案,以确保稻米的品质,同时还对产品统一加工,以统一品牌打市场,获得了更高的附加值。

  对于农村来说,当前遭遇的问题主要是生态受到了破坏。松江在家庭农场基础上,尝试推出了“一座猪场+一片粮田”、“一座猪场+一片菜田”的生态种养方式。养猪者和种植者为同一个经营者,养猪场每天的污水和干粪都会被搜集起来,然后经过发酵等处理,再由专门铺设的管道输往周边匹配的水稻或蔬菜田里。这使得养猪场的废弃物不再需要贴钱处理,而种植业的有机肥料也可免费获得。农场内部的种养结合,通过修复断裂的农业生态链实现“畜禽粪便对外零排放”,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

  新模式,面临新考验

  纵是千好万好,家庭农场也有自己的烦恼,需要社会各界为其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家庭农场具有一定规模,承担着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自然对经营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沪郊从事农业的主要还是老年农民、兼业农民和外来农民,他们的素质显然跟不上需求。因此,有关部门还需要加大培训力度,并鼓励农科人员、村干部和其他领域优秀人才进入,引导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管理走向专业化。

  为保护农场经营者的积极性,有关方面还要进一步稳定土地流转。据了解,松江等地的家庭农场经营的土地都是通过村委会向兼业农民流转过来的。但随着粮食补贴的增加、粮价的上涨,一些已流转出土地的农民看到家庭农场回报较高,于是又反悔,向村委会提出“要”承包土地,这就给现有的家庭农场经营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因此,有关政府部门还需要加强政策研究,制订恰当的土地流转补偿方案,使兼业户放弃土地但又不影响其利益,同时使家庭农场经营者不增加负担,又能有效避免土地流转期限短、经营不稳定等现象发生。

  同时,政策补贴也有待更加合理化。一些家庭农场经营者告诉记者,由于规模经营在生产初期投入比较集中,资金需求较大,资金往往成为家庭农场发展的“瓶颈”。因此不少农场经营者提出,政府给予家庭农场的各种补贴,能否在每年的年初就发放到他们手里,从而真正解决农场的生产资金紧缺问题?专家则指出,当前,一方面需要稳定现有的补贴项目,另一方面要根据粮食和农资市场的情况变化给予补贴,既让种粮农民有合理的收入,又不能因偏高而影响其他农民非农就业的积极性。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