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农村:发展标准化农业
产生日期:2008-01-16 03:21 来源: 解放日报
解放日报讯 (记者 谈燕)昨天下午,上海市政府邀请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本市“三农”工作情况进行座谈,代表、委员们就加强农村基础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等问题建言献策。据统计部门预测,全年上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到10150元,同比增长10.2%。
据市农委介绍,去年本市围绕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目标,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农业设施化、标准化、组织化、科技化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全年新建设施粮田22.7万亩,新建设施菜田3.8万亩,设施农田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全年总产量达到21.84亿斤。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全面启动,去年市财政投入7226万元用于支持标准化畜牧、水产养殖场建设。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2007年底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35家,带动农户43.5万户。农村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去年新建改建农村道路1000公里,郊区已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或沥青路,75%的行政村通达公交。
座谈会现场,代表委员纷纷就关心的“三农”问题提出意见建议。人大代表夏金龙、政协委员郑淑贤等表示,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促进了农业科技水平,但目前农业人才青黄不接,务农人员缺少农业技能,阻碍了农业的进一步提高与发展,一项统计显示,农村人口中,有70%左右的人外出打工,10%的人口为自由职业者,只有20%的人全职务农,而这部分人的农业技能无法与现代化高科技农业相匹配。代表委员们建议,要加大农业技能的培训力度,同时出台鼓励政策,让高校、研究所的专业人员与农民相结合,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高科技程度。
副市长胡延照主持座谈会,感谢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政府工作的理解、帮助与支持,代表、委员提出了许多富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相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加以采纳。他表示,上海农村要发展生态农业,保障城市供给,确保上海市场供应,做好这件事,就要搞好高科技农业,用标准化提高科技含量,通过标准化提高农民收入。同时,政府也要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的能力,发展农村事业,提升人居环境,改善农村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