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全市招标”:构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典型资源库”
产生日期:2007-09-29 01:50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信息上海9月28日电(记者李荣)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贫乏、农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外来人员难以融入当地社会、城乡文明差距明显……面对农村中存在的这些最实际、最具体的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上海探索推行“全市招标”的方法,主动寻求各种解决方案,构建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典型资源库”,通过典型“引路”,使得“普遍问题普遍解决”。
据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人士介绍,上海从去年3月份起,用1年多的时间对沪郊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全面调研,根据调研中发现的普遍问题向全市“招标”,主动寻求能为这些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的各类典型。在全市招标、区县上报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考察、座谈交流、大会推荐评选等方式,初步筛选产生了一批涵盖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基层典型,形成典型资源库,使各种类型的村镇都能在典型库中找到可资借鉴的资源,分类指导,最终为普遍问题在面上获得“普遍解决”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农民的文化需求是一个“大的民生问题”。近年来,随着上海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步伐的加快,原有的公共文化服务已无法满足沪郊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问卷调研中,有24%的人表示对目前村镇文化服务不满意。远郊南汇区借助行政区划调整、不少村都要调整办公场所的契机,先后投资1亿多元,翻建或新建村文化活动服务中心134家,实现了文化活动中心在村一级的“全覆盖”,同时培育文化团队、扶持文化节目,使农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文化娱乐健身方面的多种服务。
改变农村婚丧事大操大办等陋习也非易事。沪郊农村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在自然村中居住的人口不断减少,且以中老年“留守”为主。由于他们大多文化水平不高,长期受传统乡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再加“空巢”后内心的寂寞,有的地区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现象比较突出,封建迷信、算命问仙等不良习俗重新抬头。金山区廊下镇山塘村坚持丧事简办、不搞迷信活动已有13年,形成了良好的村风民风。在梳理总结山塘村村规民约的基础上,金山区全面推行丧事简办,农村风习明显改观。
外来人员如何融入当地社会,正在成为沪郊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迫切问题。外地来沪人员大多居住在郊区农村,有的村镇来沪人员数量甚至已超过当地居民10倍以上。嘉定区江桥镇针对来沪人员集中居住的情况,积极引导来沪人员与当地居民共建“美好家园”,形成了“统一新村民管理理念、统一新村民信息管理网络、统一新村民管理制度、统一新村民管理项目、统一新村民自治组织管理”的“五统一”管理机制,使江桥成为来沪人员安居乐业的“第二故乡”。
上海还实施城乡统筹,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延伸辐射。崇明县竖新镇前卫村与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上海锦江旅游公司“城乡牵手、结对共建”,城区的两家单位从前卫村的实际出发,组织专门人才、准备专项资金,帮助前卫村完成了生态园建设规划和农家乐生态旅游规划。现在,前卫村已被列入“全球生态村500佳之一”,并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