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贯彻《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 上海举行长江珍稀水生动物增殖放流活动

产生日期:2007-05-15 03:23      来源: 上海市农委办公室

    4月22日,由上海市水产办公室主办、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承办的主题为“关爱中华鲟,全面贯彻《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2007年长江全流域珍稀水生动物增殖放流(上海段)活动在长江口顺利举行。

    市农委副主任陈洪凡、市水产办主任梁伟泉、东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赵依民出席。上海中学、嘉定疁城实验学校等50多名中小学生全程参与。2000尾人工繁殖仔Ⅰ代中华鲟1龄幼鱼和6尾平均全长约1.3米的3龄中华鲟在社会各界的祝福中回归长江,掀开了长江全流域以中华鲟为主的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水生动物40多万尾的增殖放流活动序幕。这是长江珍稀水生动物增殖放流活动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一次。

    根据三峡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水库司,农业部渔业局的统一部署,为了确保活动的顺利实施,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本着“计划完善、标志适宜、监管到位、监测有序、评估有效”的一贯原则,科学制定了增殖放流计划,多次优化了增殖放流方案,不断完善了增殖放流科学管理制度。他们着重加强了增殖放流科学研究,从引进、暂养、育肥、检疫、检测、标记、放流、监测、评估等全过程各环节实行规范化管理,并与上海水产大学相关专家成功研制出适宜幼小中华鲟标志的“飘带”体外标记,确保了放流效果评估成效。

    此次放流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特别是以上海中学、嘉定疁城实验学校等为主的中小学自发组织中华鲟服务队,以“保护中华鲟,留住亿万年的美丽”为宗旨,积极参与中华鲟放归及各项相关活动,有效唤起全社会“珍爱水中生灵,保护水域生态”的环保意识。

    作为中华鲟幼鱼唯一的“幼儿园”,中华鲟亲体独有的“待产房”和“产后护理场所”,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及周边水域,5月1日开始将迎来渔民误捕受伤中华鲟搜救与抢救的高峰。该管理处已在长江口设置多个监测点,在主要渔村和渔港散发和张贴了近2000份宣传单和《误捕受伤中华鲟信息登记表》,为2007年长江全流域珍稀水生动物增殖放流效果的综合、全面、科学评估做好了充分准备。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