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改造: 变与不变之间
产生日期:2007-02-14 06:13 来源: 解放日报
快过年了,毛桥村口挂起了几串红灯笼,并用一副对联迎接来客:“自然本色看毛桥新姿,田园风情展华亭魅力”。一句话,道出了毛桥成名的精髓所在。
村落还是那个村落,房子还是那些房子,可是村里的人和外来的人都说“不一样”了。毛桥村成了上海在农宅“保留改造”中首个建成的自然村。村落改造,给村民带来什么样的新生活?日前,笔者走进毛桥村,感受改造背后的变与不变。
“桃源”乡村
顺着宽阔而蜿蜒的村路,我们看到了一座白墙黛瓦的百年老宅。走进这家篱笆院落,只见95岁高龄的朱华珍老太太正安详地坐在门口晒太阳,满足地看着自家院子里的青菜、大蒜,以及上了年岁的桃树、桔树等。
老宅看起来矮,里面却宽敞明亮。堂屋两侧各有一个房间,是传统的“亮灶暗房间”,灶头在前,卧房隐蔽在后。厨房经过了改造,墙壁上贴了瓷砖,新建了一个操作台,放上煤气灶等,水池也换成了陶瓷的。这样一来,虽然还是在农村,却也能收拾得干干净净。
许多细节并未变。比如土灶头还保留,上面的几幅灶花鲜艳生动:火红的红梅,仿佛散出了阵阵清香;青色的河虾,好像一碰就会跳起来。朱老太说,土灶头烧的饭,吃起来香。打开厨房面向道路的侧门,竟发现外面还有半扇木门,据说,这叫半门,主妇烧饭时,可倚在这儿和邻居聊天。同行的村支书陈锡明告诉记者,半门既可使屋内采光更好,也能防止鸡、狗等到家里来“捣乱”。老式木窗同样可以半开,有点像现在的百叶窗,既通风,又保证私密性。
陈书记说,毛桥村向来没有大拆大建的传统,所以村里至今还保留着好几栋这样的百年老宅。去年,村里对105户人家的房子进行改造,事先就设定了“保留改造”的原则,一定要留住乡村生活的原汁原味。由于未推倒一座房,结果平均每户人家“穿衣整帽”的经费才3.5万元,区、镇、村、 农户四级分担,农户才承担几百元而已。要是大拆大建的话,改造一户起码要花上几十万元,政府承担不起,转嫁给农民,农民也不买账。
花的钱虽少,但效果十分理想。农家的厨房、卫生间里,各项设施与城里人无异。屋外、院落被修整过了,河水清澈了,休闲绿地多了。其中,农民的意愿,还得到了充分尊重,比如农家民居山墙上的“观音兜”造型还在,小井、花草、绿篱的农家院舍还在,村里的老桥还在。陈锡明说:“改造时,我们实行‘一家一品’,有的人家不喜欢统一的红褐色窗棂,我们就让其呈现原来的白色。河边一棵树,弯到了河中央,我们也就让它那么继续弯着。”
毛桥村的美,浑然天成。农家矮矮的篱笆上,爬满了枯萎的牵牛花,院里的果树、菜地一览无余,有的人家屋后还藏着半亩的桃园。要是春天来的话,会发现这里的人家就在桃花丛中。村里的河道,随意流淌着,有的就在紧挨的两户人家之间悄然流过。在所有河道里,人们打了2000多根木桩保护河堤,又在小河上建了一座座小木桥,营造了一个朴素的环境。村里也几乎没有一排排整齐的树,只有散落在路边的一处处乡土树木。 据介绍,改造时,村里没有挖走一棵树,只是补种了一些花卉、芭蕉等,让春天的颜色更丰盈。
“农”字是宝
上海的近郊,要靠“农”字吃饭,似乎已经不太现实。但是,毛桥村围绕“农”字做文章,其勇气和成绩让人刮目相看。
就说一家一户的“庭院经济”。在毛桥,几乎每户人家院子里都种了蔬菜、果树。蔬菜有青菜、白菜、葱、蒜等,果树则有桃树、桔树、柿子树、枇杷树、枣树、葡萄树等。以前,院子里的蔬菜瓜果自家吃,去年这些竟成了市民上门购买的“抢手货”。毛桥村的村民光靠“庭院经济”,去年一家就能增收数千元,有的人家甚至还卖出了上万元。
“家里、田里的农产品,去年没有卖不掉的。”村民老朱说,自家养了4只母鸡,来村里游玩的市民就找上门来,要求买他家的草鸡蛋,他家一共卖了3次,共计5公斤左右,市民居然给出了“每公斤16元”的天价。还有人提出,要买他家的母鸡,他没有答应。有的人家院子里枣树结果了,于是村民争相前来购买,最初是每公斤10元,之后是每公斤20元,最后居然卖到了每公斤30元。
“庭院经济”要真正兴旺,还得提高科技含量。为此,华亭镇专门请来了农艺专家,帮助农民更新果树品种、修剪树枝,还给他们培训,教他们怎么种得更好。在村民朱维祥家门口,记者看到一块“千金桃王”的牌子,陈书记说:“他们家那棵桃树1992年种的,前年六两以上的桃子结了1600多个,是我们村的桃王。”
村里还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去年,村里请来了“瓜奶奶”吴明珠院士。她应邀将瓜果培育室设在果园里,如今这里试种了20多种哈密瓜。试种成功后,村里将在第一时间向农民推广。据了解,种一亩哈密瓜,可获得1万多元的纯收入。对传统的白蒜、水蜜桃,毛桥也没有放弃。毛桥的白蒜种植历史悠久,驰名海外,村民以前只是在院子里种一些自己吃,现在,他们把白蒜种进了大棚。而毛桥的“嘉蜜”水蜜桃也逐渐在市民中有了名气。
陈锡明话不多,但说起农业两眼放光:“这几年,村里瞄准市民的餐桌发展高效农业,去年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44元,首次超过上海市农民的人均水平。”据了解,上海城市超市还在毛桥村开辟了500亩蔬菜生产基地,每天采摘50个品种近6吨的新鲜蔬菜,及时配送到联华、家乐福等40多个超市门店。当地有20多位村民在基地当起了拿工资的“职业农民”。毛桥村的周边还兴起了万亩粮田、无公害蔬菜园等若干个特色农业区域。
来到毛桥村小有名气的“胡林灶”,更能感受农民的喜悦。80多岁的胡秀清老人告诉我们,他家去年9月开了这家农家菜馆,周末一天要烧五六桌菜,一个月下来,至少能赚2000多元。他指了指屋后,又说:“我家生意还不算最好,后面那家金菊土菜馆,周末一餐要烧七八桌呢。”他告诉笔者,儿子做保安一个月有800元,儿媳做临时工每月有600元,再加上孙女每月2000元的工资,一家人去年收入颇丰。老人自己有钱花吗?一提这个,老人乐了:“村里每月给我发290元的养老金,听说明年还要增加20元呢。”
据悉,毛桥村村民的收入来源已经扩大到了“五金”:既有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分红而得的股金、自愿且规范的农用地流转而得的租金,又有成为职业农民所得的薪金,退休农民可得到养老金,还有参与“农家乐”等新兴项目而得到的现金。
村里“乐子”
生活富裕了的毛桥村人,并没有丢掉深厚的文化底蕴。
笔者看到,每家每户的门楹上,都挂着竹刻的对联。据介绍,对联内容出自古代嘉定文人之手,如今则由嘉定名书法家书写,送给毛桥的村民。在一些白色院墙上,村里的美术老师还绘上了以前插秧、挑水等劳动场景,以及孩童跳绳、打陀螺等游戏画面,值得城里人玩味。
毛桥村还建成了上海首家“农家书屋”。书屋设在一栋有五六十年历史的老宅子里,共有图书2000多本、报刊30多种,还有许多电子音像制品。村民只要登记一下,就可以免费借阅。书屋的管理员朱老师告诉记者,有的村民喜欢看《农业之友》、《稀有蔬菜栽培技术》等农业科技类书籍,也有的喜欢看小说、商务类书籍。村里的孩子放了学,也到这里来读课外书。
走进村民朱锦生的家里,记者看到厚厚的一叠《解放日报》。他说:“我们毛桥村许多村民都自费订阅《解放日报》。我已经订了5年了,这份报纸内容实在、好看。”他告诉记者,他现在已经退休了,每天在家最大的乐趣就是看看报纸、听听广播,日子过得很充实。
村民质朴的本性一点也没有变。在这里,如果没有外人,村民们基本不用锁门的。最近村里有老人去世了,妇女们都自觉去帮忙做“豆腐饭”。谁家有喜事,娶媳妇或者嫁女儿的,村里人也都会去帮忙。而且这些帮忙都是自愿的,不要任何报酬。胡秀清说:“我们村都这样,习惯了。”
村落改造后,村民的自我要求也随之提升。村民说,家里的厨房、卫生间整洁了,他们现在天天打扫,以保持清洁。在村里,也没了随地吐痰的人,路上看不到垃圾、鸡粪、狗粪等。随着农家乐的兴起,城市文明延伸过来,在与城里人打交道的同时,村民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朱锦生的爱人在农家乐菜馆做服务员,学到了许多,比如端汤不能把拇指伸进汤里,说话不能唾沫乱飞,凡事多说谢谢等用语,“学习好的东西,总归没错的”。
看似简单的“穿衣整帽”,让毛桥村焕发了内外兼具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