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我喜爱的乡村”评选启动 市民投票踊跃
产生日期:2013-06-24 02:10 来源: 东方网
第二届“我喜爱的乡村”评选,6月初启动网络投票环节,从市郊25个候选村中推选出10个乡村。目前市民投票踊跃,7月将揭晓结果。
两年前,本市首届“我喜爱的乡村”评选就受到市民追捧,十大“上榜村”迅速蹿红,纷纷成为小有名气的乡村游景点。但换个角度看,让市民喜欢的乡村,如何让农民先满意?城乡一体化这篇大文章,应该有哪些更重要的着力点?
村落“空心化”能否扭转
田园如画,炊烟袅袅,是城里人向往乡村的理由。可现实生活中,村里人却越来越多地离开了,留下破旧闲置的农宅,一些老人和外来务工者驻留,村落“空心化”趋势明显。
农民不再安居的乡村,怎么可能成为让人喜爱的乡村?市郊一些地方围绕“农宅改造”做起了激活村落的文章。
奉贤庄行镇的新叶村,是“我喜爱的乡村”25个候选村之一。以前,村里不少农民搬到了镇上和城里,如今他们又开始回来了。这是因为,现在村里的房子变漂亮、舒适了。记者看到,村民盛阿姨家是一栋新建的三层小楼,有225平方米,去年5月搬进来居住,里面装修与城里的房子无异,现代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她说,已成家的儿子和女儿每周都从市中心回来度周末。
让人吃惊的是,建这样一栋房子,她家只出了几万元。周围是一排排新建的三层小楼,据说已有400多户农民搬了进来。“实际上,新建一栋房子平均需要20多万元,这是大多农民无法承担的。”村支书姚建中告诉记者,新叶村的农宅基本建于二三十年前,如今大多成了危房,但村民自己“翻修翻不起,住着又危险”,结果老人居住的占68%,空关的占11.6%。
在上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村里探索了宅基地归并的新方式,拆除农民原本分散的农宅,集中建造新房子,节省出宅基地面积,再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政策,获得了建房资金,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新建的农民小区,上下水、供电、电信、路灯、绿化、道路等全部按照城市化标准配套。于是,一些农民把镇上的房子租了出去,又重新搬回村里,和老邻居们一起过起了乡里乡亲的田园生活。
村民“离土离水”怎样增收
在郊区,大多数村民已处于“离土”、“离水”状态,寻找新的增收渠道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同样是“我喜爱的乡村”候选村,金山山阳镇的金山嘴渔村,受渔业资源枯竭等影响,2004年前后走到了必须转产的关口。昔日的渔民,不能再靠捕捞为生,又无农田可供耕作,生计如何着落?转型后的金山嘴渔村整体打造滨海休闲景区,村民找到了各种各样的增收致富门路。
在金山嘴老街25号门口,村民沈阿姨正忙着制作“海棠糕”。她丈夫老李告诉记者,双休日人特别多,几乎每天都要卖出五六百只海棠糕,销售额近千元。老李还开了村里唯一一家理发店,生意也十分好。
62岁的施阿姨说,老伴姜象贤曾是村里有名的船老大,17岁就出海捕鱼,但2003年后就捕不到鱼了,只好转岗。现在,老姜是一名村干部,年收入在4万多元,施阿姨则在一家公司做保洁员,每年也有近2万元收入。家里的老房子租给了村里,给一位海归画家当工作室,年租金3万元。更重要的是,沈阿姨和所有村民一起,都被纳入了“镇保”,退休后每月可领1000多元养老金。(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山阳镇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市区两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镇里对渔村进行了村落改造和旅游开发,总投入逾亿元。渔村变漂亮了,开出了10多家特色海鲜馆和农家乐,去年村里接待游客超过42万人次。
还原“美丽乡村”如何长效
近郊一些村落,打工者“群租”现象突出;远郊一些村落,宅前屋后棚舍凌乱,垃圾无人管……为了还原美丽的江南水乡环境,本市实施了村庄改造等实事项目。
松江叶榭镇马桥村,也是“我喜爱的乡村”候选村,因为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处置”,一下改变了垃圾乱丢印象。村党总支书记朱惠明带着记者看了村里的角角落落,只见农宅前后整齐干净,村里绿化成荫,一派美丽乡村的宜人风貌。
朱惠明说,去年起村里率先试点,引导村民对生活垃圾进行多次分类。可还田的菜叶、农作物秸秆等,被搜集到田间积肥池里,沤制发酵成有机肥,再归还到家庭农场的粮田里;不可还田的垃圾再次分类,酒瓶、旧衣服、塑料薄膜等卖到回收站,不可回收的垃圾统一装运出村。不仅垃圾减量,自产的有机肥还节省农民的肥料成本,并修复了农田土壤。
在金山嘴渔村的老街上,卖海棠糕的沈阿姨反复跟记者夸赞家门旁那条运石河的变化。她说,两三年前,这条河还是淤浅的,河床上堆了各种垃圾,夏天臭烘烘,自己和邻居们都不敢开窗。镇里投入1000多万元疏浚、整治河道,还对附近的所有海鲜餐馆污水截污纳管,如今沿河两岸变成了景观。
“河水变清了,石板路平整了,连我家房子也被免费修缮一新,门前还摆放了花架……”端着饭碗的村民老李,领着记者去隔壁的渔村文化展示馆,墙上展示的巨幅老照片里是昔日灰暗、脏乱的渔村旧貌,而这一切已被“美丽乡村”替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