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村落改造中的企业“角色”
产生日期:2008-12-15 02:06 来源: 解放日报
目前,上海郊区的村落改造已全面展开。在一般人看来,这似乎应该是政府部门推进的事,但记者却欣喜发现,许多企业已经以各种方式“投身”其中,其中奉贤区甚至已吸引1亿多元企业资金参与村落改造。
企业大举进入农村,是本着支持农村发展的社会责任意识,还是冲着新农村中若隐若现的商机?不管怎样,在破除城乡两元结构方面,他们的实践和努力将是“探路之举”。
村企合作:培植可持续产业
在奉贤区庄行镇潘垫村,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沪郊第一单”正在有序推进中。企业通过帮助村里培育新产业,来逐步实现改变农村“外貌”和“精气神”的目标。
记者日前来到潘垫村采访,车子沿着一条宽阔的水泥马路一直开到了村子的最南面。道路两边,是大片的葡萄园,都用竹篱笆围着,既整齐又漂亮。原来,这就是金源国家贸易公司投入数百万元精心打造的高效农业采摘园。
据了解,在浙江大学的技术支持下,采摘园计划引入50多个农业新品种,做到一年四季花不断、果不断,以“新、奇、特”吸引市民前来观赏采摘,同时产品也以高档礼品的形式进入市场。最近,园中的20亩新品草莓就将上市,目前订单已经来了,每公斤草莓卖到了40元以上,这是一种名叫“红颊”的新品种,比市场上的常见品种更大、更甜,还带有浓郁的香气。他们相信,如果每一个品种都能做成这样的精品,这个采摘园的每亩产值将十分惊人。
不仅如此,采摘园中还将养殖散养鸡,并挖出多个鱼塘养鱼。一旦村里休闲游热闹起来,这些生态产品必然会受到市民欢迎。
数百亩采摘园的收益,将与村里农民紧密相关。首先,村民的每亩土地可获得800元的流转费,并逐年递增;同时,采摘园已吸纳50多位村民就业,今后还将更多,他们的每月收入最高可达1800元。而且,采摘园是以合作社的名义经营的,有几十户村民入股其中,今后他们还可从采摘园中获得更多回报。
除了打造采摘园,金源公司还让一座座闲置农房焕然一新。村民富德昌常年住在南桥镇,村里的老屋已经空关了五年多。但现在,他家被改造成了一座乡村酒店,外面是白墙黛瓦,门窗都变成了古色古香的木结构,屋内则铺设了整洁的地砖和木地板,每个卧室都被装修成了宾馆标间的样式,共有10个床位,空调、有线、宽带等现代设施也一应俱全。小楼的前后,分别辟出了一个小菜园,种植青菜、芹菜等蔬菜,供市民采摘、购买。厨房也经过了改造,可供游客自行烹饪。
据了解,装修这样一栋小楼,金源公司大约要投入10多万元。目前,公司已经签约装修了12栋农宅,接下来还将改造、装修50多栋闲置农房。明年上海菜花节期间,潘垫村“农家乐”有望对外开放,正式接待游客。
闲置农房的开发,也将给村民带来看得见的实惠。一方面,每家每户每年至少能获得1万多元年租金收入,另一方面,村民还可进入农家乐就业,充当服务员、接待员、保安、物流运输员等。一旦村里的旅游产业运转起来,已走出潘垫村的年轻人将有望“回流”农村,经营属于他们自己的产业。
为了让项目更好地开展下去,政府部门也积极进行了配套:目前,村里原本随处可见的泥路,正在被一条条白色水泥路所取代;河道整治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村民傍河而居的美丽景象逐渐复原;为了改变农村生活污水随意倾倒的现状,同时也为了预防旅游开发污染农村,政府部门正在积极谋划将村里的污水统一纳管……从外在面貌到内在产业,潘垫村正发生着深刻变化。
金源公司驻潘垫村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的企业老总出生在郊区,对农村、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多年来一直想着以合适的方式回报农村。这一次,他们在潘垫村参与村落改造,并不仅是为了捐钱,而是要做出一个有竞争力的产业来,持续为当地经济作贡献。
虽然金源公司参与村落改造的初衷,是为了帮助农村,最终将要把整个项目移交给村里去经营、发展。但目前,金源公司还是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采摘园一租就是15年,农宅更是租了20年。他们努力要做出成熟的产业,并争取在一定期限内收回成本。只有这个“村企合作”项目有了好的产出,才能示范、带动更多企业进入新农村。
捆绑开发:投资从改造村落开始
平整的沥青路上,没有一片枯落的树叶;透过清澈的河面,不时可以看见一条条小鱼正在水里欢快地游动;清风吹起,阵阵沁人心脾的草木味儿便扑面而来……
到过松江新陈家村的人,都有同样的感觉:这个村真的变了。原先泥泞的小路、成堆发臭的垃圾统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每家每户宅前屋后的干干净净。
前后变化何以如此之大?村支部书记张海春一语道明原因:“这是因为上海新森林绿化公司承担起了村里的保洁任务。”企业不做赔本买卖,这家公司到底冲着什么而来?原来,这家公司早就盯住了新陈家村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近有“华侨城”、“辰山植物园”等重大项目带来的商机,远有“世博之旅”蕴藏的金山银山。这样,在这个村搞一个农家乐项目,岂非妙招?
问题来了,村容村貌不改善的话,即便客人来了,也不会有消费的好心情。改善村容村貌,也就成了首要任务。于是,新森林公司负责人当即决定:农家乐项目暂且不上,先集中精力弄好村里的环境再说。
说干就干。去年5月,公司派出一支由十几人组成的专业队伍,进驻新陈家村。垃圾要清理,河道要疏浚,路要修、更要保洁,违章建筑也要拆……这个村落改造的难度可想而知。更要命的是,还得纠正村民们多年来养成的卫生习惯。村民组长姚金余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感慨地说:“村民们祖祖辈辈就是那样过来的,哪里有空地,哪里扔垃圾,再叫他们要做到垃圾定点投放,刚开始,他们肯定难以接受。我记得,新森林公司的人忙活了一整天,才清掉了在村里一户人家门口堆的一米多高的垃圾,整整运了十几车。”
大半年时间过去了,新森林公司经营的花辰饭庄终于在去年年底开业。饭庄负责人杨志林说得好,“说白了,到饭庄里来的客人,不仅仅是来吃农家菜的,更重要的还是‘吃’环境。要是仅仅饭庄里菜香、饭香,饭庄外垃圾遍地,任谁也不会有下次再来的心情。”老杨颇为得意地告诉记者,如今一到周末,饭庄门前的停车场,总会停得满满当当,甚至连附近的马路边上都挤满了车。“不少客人在村里兜了一圈后,连声称赞村里干净、整洁,在这样的环境里吃饭放心、舒坦。”
新森林公司得了“便宜”不卖乖,村民们也因为新森林的到来“讨”到了不少好处。今年68岁的吴银凤阿婆开心地说:“饭庄说客人要吃南瓜饼,就叫我一天做160个,出价7毛钱一个,一天的净收入就有好几十块钱,一个月也有2000块钱好赚呢。”村民倪富荣也是一名老人,他如今的身份是村里的一名保洁员。他说,“我现在干活不累,但一个月也有960元的工资。”
如今,新陈家村的不少村民都觉得种出来的农产品销售不再是个难题。对此,草鸡养殖户陈海龙感受颇深。他说,“我现在养出来的鸡,不少都被新森林公司开的花辰饭庄买去了,光上个月,我就卖给他们5300元的货。”
一片天然的农耕宝地傍依在松江新城旁,村支部书记张海春当然看到了其中的价值。他说,在村里环境整治进一步推进的基础上,他们将“培育农耕文化,打造都市中的生态休闲农庄”,争取让每一户村民体会到村落改造的好处。
新农村里的机遇与风险
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企业一方面是支持农村,另一方面也能从中获得难得的商机。
农村多的是土地资源、优质农产品资源,不少企业进入农村后会发现,这些也可以成为他们新的投资方向。比如,有些企业就在村庄里一边搞村落改造,一边尝试起了乡村旅游项目。由于他们更了解市民的需要,同时还拥有现代化的管理经验和丰富的客户资源,所以农家乐项目很快就赢得了市民游客的认可。有些企业进入农村后,立刻为当地特色农产品所吸引,很快搞起了大规模的农产品物流配送、营销,将大量产品源源不断地送进了超市、卖场等,不仅自身获得了丰厚回报,同时还轻而易举就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村的“卖难”问题。
农村里越来越多的闲置房屋,也使众多企业动起了脑筋。目前,不少企业开发闲置农房,都是采取较保守的租赁、改造的方式,由企业向农民支付租金,再出资将农房改造成乡村酒店,这样企业花不太高的成本就有了经营场所。但也有企业提出了更大胆的设想,他们有的要把农家房屋原地新建,使楼上房子可以吸引城里人来养老。有的企业则要把老房子全部拆掉,再为农民集中建造一个居住小区。虽然企业为农民出资建了房,但农民别墅的二楼、三楼租给企业经营30年,这样一来,企业的获利空间可不小。当然,这些设想还要看政策环境是否支持。
但是,企业参与村落改造,还要防止几种倾向。对于少数政府部门和村里来说,企业来了,但他们自身却没有做好准备,只是在一旁看热闹,这会严重影响企业扶持新农村的积极性。他们应该像当年招商引资一样,为企业“进村到农家”提供各种协调服务,出台相关配套举措和政策,以推动项目更快更好地开展下去。对于少数村民来说,也不可只关心企业带来了多少资金,或是一味期望从企业开发中“捞一笔”,而要着眼长远,积极参与、支持企业的村落改造工程。另外,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要真正为农村留下一些经得起考验的东西,而不是为了“套取”政府提供的一系列惠农项目资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