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十二届五次会议第0795号提案
关于调整上海地区耕作制度,免种麦子休耕养地的建议
※背景情况※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推进休耕养地不仅大大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减少财政补贴支出,而且可以有效培肥地力,提高土地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上海在这方面应大胆实践,走出一条切合实际的休耕养地之路。
※问题及分析※
当前,我市农业耕作大多实行一年“麦-稻”二熟制度,即一年种植一茬水稻和一茬小麦。这种耕作制度不仅导致耕地使用强度大、农药使用量多,而且大大增加农民劳动强度,投入产出不成正比,影响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品质,使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弱化。
1、上海地区种植小麦的优势不强。我市属长江以南地区,水网密布,水资源丰富,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湿润多雨,适宜于水稻种植,稻米是主粮主食。小麦是旱地作物,由于上海雨水多,种植小麦容易受到渍害和小麦赤霉病危害,且产量低、品质差。2011-2015年全市小麦平均单产274公斤,而河南小麦主产区单产在400多公斤。我市除光明(国营)农场小麦单产水平接近主产区小麦单产水平外,郊区农户种植的小麦的单产量远低于主产区的水平。2010年以来,本市小麦赤霉病发生较重,小麦赤霉病引发的呕吐毒素超标时有发生。
2、财政补贴支出大,农民增收不明显。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我市一直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政策。 2015年,松江区种植1.6万亩小麦,区财政差价补贴支付288万元,亩均补贴180元,再加上中央市区财政承担的良种、药剂和保险补贴合计82元/亩,种植一亩小麦,财政补贴262元。如果改为深翻,各级财政只需补贴150元/亩,占种麦补贴的57%。对农民而言,如果风调雨顺,“麦-稻”两熟,农民一年的毛收入比单种一季水稻略多一些,小麦亩产达到600斤以上,每亩净收入也就多200-300元左右。但是种植小麦风险大,效益不稳定,上海地区夏熟麦子种植和收获季节恰逢雨季,影响产量和质量,并且要投入较多成本和劳动力,投入产出比相对较低。去年松江区将绿肥、深翻和二麦三种不同茬口收入情况做了一个调查,绿肥茬成本为22元/亩,财政补贴150元/亩,净收入为128元/亩;深翻茬成本为40元/亩,财政补贴150元/亩,净收入为110元/亩;种二麦亩均成本334元,收入和补贴合计462元(产量225公斤/亩),净收入仅为128元/亩,与种植绿肥净收益相当,较深翻略低一点。但是农民须投入大量成本和劳动力,而且土地持续耕作,没有得到休养,从效益和生态角度是不划算的。
3、“二熟制”不利于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麦-稻”两熟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形成的,已持续将近三十年。这种耕作制度对土地以及与土地紧密相联的环境而言,存在严重的隐患,麦、稻产量靠化肥维持,田力已严重退化,耕田后续生产能力十分脆弱。使用化肥农药过多,土壤板结,耕作层变浅,破坏农田生物链循环,生产的粮食品质也在下降,农田生态现状令人担忧。根据测算,少种一亩二麦,每年可减少使用化肥11公斤(折合纯氮)、农药0.15公斤(有效成分),在现在的化肥农药用量上可减少40-50%,让土地充分休养生息的同时,保持土壤肥沃生态可持续。
※建议※
实行科学的耕作制度,减少二麦种植,实行休耕养地,既能最大限度不降低粮食生产产量,又能保持粮食生产可持续能力,这是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策略,也是当前我市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建议:
1、明确我市耕地休养生息目标和主要任务。根据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2016年国家发改委等八委(部、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印发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2016-2030年)的通知》的要求,采取“养、退、休、轮、控”综合措施,探索耕地保护与利用协调发展之路,从片面追求产出向“用养结合、永续利用”转变,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夯实土地可持续生产能力。
2、减少二麦种植,增加深翻和绿肥面积。近年来,松江区在粮食生产上率先推行“三三制”茬口模式,不仅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而且有效解决农民不因休耕而抛荒、减收等问题。因此,要实事求是的评估当前我市耕作制度,在确保主要农产品最低保有量的基础上,从保持土地可持续生产能力出发,积极推进冬季季节性休耕养地,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保护耕地和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安全。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政策规定,在确保粮食面积和种粮农民收入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取消或减少财政资金对种植小麦的补贴,改为对深翻或种植绿肥等作物的补贴,提高农民深翻或者种植绿肥的积极性,促使我们的土地越种越肥,粮食质量越种越高,农民收入越种越好,农业生态环境越种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