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2006年上海地区粮食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防治预案》的通知

产生日期:2006-02-23 06:58      来源: 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各区县农技推广中心、市农工商集团植保站:

    农作物病虫严重威胁我们的粮食生产,据统计,我市常年病虫发生面积3600万亩次左右,防治面积4000万亩次左右。为了有效控制粮食作物病虫危害,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现将《2006年上海地区粮食作物主要病虫防治预案》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际遵照执行。

    附件:2006年上海地区粮食作物主要病虫防治预案

二00六年二月二十三日


2006年上海地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预案

    农作物病虫害严重威胁我市的粮食生产,据统计,我市常年病虫发生面积3600万亩次左右,防治面积4000万亩次左右。为了有效控制粮食作物病虫危害,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现将2006年上海市粮食作物主要病虫防治预案制订如下。

    水稻螟虫

    近年来,受耕作制度、气候条件、抗药性等因素影响,水稻螟虫在我市发生危害日趋严重,二化螟、三化螟、大螟三种螟虫并发,危害面积不断扩大。为有效控制水稻螟虫危害,特指定本预案。

    一、发生趋势
    根据冬前越冬基数调查,结合我市作物种植结构及气象条件综合分析,预计2006年全市水稻螟虫总体发生趋势为中等至中等偏重发生。其中三化螟轻发生,局部中等发生,二化螟、大螟为中等,局部偏重发生,三种螟虫发生面积分别为50、410、300万亩次。

    二、目标和任务
    (一)防治目标。一代螟害率控制在1%以下,二代螟虫(二化螟、三化螟)螟害率控制在0.5%以下,白穗率控制在0.3%以下,化学农药使用量比前三年平均降低10%以上,确保水稻产量和质量。
    (二)防治任务。根据2006年水稻螟虫发生趋势,水稻螟虫总体防治面积860万亩次,其中二化螟480万亩次,三化螟60万亩,大螟采取兼治,兼治面积320万亩次。

    三、防治策略
    坚持"狠治一代压基数,重治穗期保丰收"的治螟策略,加强预测预报,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水稻螟虫危害。

    四、防治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和农业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水稻螟虫的防治工作,切实落实好各项防治措施。
    (二)加强监测预报。认真执行水稻螟虫调查规范,做好冬前与早春基数调查,重视田间系统调查与大田普查相结合,准确掌握螟虫发生消长动态,为正确开展防治提供依据。
    (三)强化农业和生态控制。一是实行春季耕翻灌水。在螟虫化蛹期(3月下旬至5月上旬)用中型拖拉机进行耕翻和灌水,消灭越冬虫源;二是适当推迟水稻播栽期。直播稻推迟到5月25日后播种,移栽稻在5月20日左右播种,6月10日后移栽,以避开一代产卵盛期;三是设置杀虫灯对成虫进行灯光诱杀。
    (四)适时开展化学防治。具体实施方法为一代三化螟和一代二化螟发生期,对移栽苗、抛秧苗,以及早播直播稻苗,在6月初至6月20日进行重点防治,一般用药1~2次。在6月下旬至7月初这一阶段,对所有稻田的二代二化螟后峰进行狠治。7月20日左右视螟虫发生实况进行重点防治,其它地区作兼治,三代三化螟发生区和二代二化螟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重治一次。
    选用药剂一代以5%锐劲特、三唑磷及其复配剂为主。二代推广使用Bt、17%世纪乐、20%闪击螟等,穗期选用40%稻康乳油以及三唑磷的复配剂。
    推广科学用药方法,掌握好防治适期,在螟虫卵孵高峰期至低龄幼虫阶段用药;加大用水量,喷药要均匀。

    水稻迁飞性害虫

    纵卷叶螟和稻飞虱是本市两大迁飞性害虫,2003年起发生频率和程度明显上升。为有效防治水稻迁飞性害虫危害,特制订本防治预案。

    一、发生趋势
    根据历史资料,结合我市作物种植结构及气象条件综合分析,预计2006年稻纵卷叶螟,四(2)代为偏重等发生,五(3)代和六(4)代为大发生,发生面积480万亩次。预计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均为中等偏重发生,其中褐飞虱发生面积为320万亩次,白背飞虱为160万亩次。

    二、目标和任务
    (一)防治目标。纵卷叶螟危害损失控制在1%以下;稻飞虱危害损失控制在1%以下,折实枯死面积占本区(县)总面积的0.1%以内。
    (二)防治任务。根据2006年水稻迁飞性发生趋势,总体防治面积1440万亩次,其中纵卷叶螟防治面积800万亩次,稻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分别防治480万亩次和160万亩次。

    三、防治策略
    加强预测预报,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地水稻迁飞性害虫危害。

    四、防治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和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迁飞性害虫的防治工作,切实做好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及早落实防治经费、人员、物资。在防治关键时期组织好防治突击、督查和指导三支队伍,确保防治工作顺利进行。
    (二)加强监测预报。认真执行水稻迁飞性害虫调查规范,做好田间系统调查,并与大田普查相结合,准确掌握水稻迁飞性害虫发生消长动态,为正确开展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三)注重综合防治。推广抗虫品种、保护和利用天敌,加强水稻健身栽培。
    (四)适时开展化学防治。掌握在卵孵高峰期至低龄幼(若)虫盛期防治,防治稻纵卷叶螟药剂可选用90%杀虫单或Bt,高虫量或高龄虫田块可选用锐劲特或毒死蜱防治。防治飞虱主要用噻嗪酮(扑虱灵)或吡虫啉,田间虫量高,或出现猛增状态,且每亩50万以上田块可采用长效药与速效药同时防治方法。速效药主要用敌敌畏、速灭威、异丙威等,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菊酯类农药。

    水稻条纹叶枯病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一种由灰飞虱传毒引起的水稻病毒病,严重发生时可造成大面积水稻减产,甚至绝收。2003~2005年我市郊区已普遍发生条纹叶枯病,部分田块株发病率达30%以上。为有效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危害,特制订本预案。

    一、发生趋势
    根据全市10个区县2005年12月初对稻桩、麦苗和杂草田调查,全市平均每亩灰飞虱越冬有效虫量为4044.20头,幅度200~6450头,最高亩虫达18000头,预计2006年发生将明显重于2005年,自然发生面积80万亩,程度为中等偏重发生。

    二、目标和任务
    (一)防治目标。水稻苗期、分蘖期、抽穗期受害株率分别控制在2%、1.5%、1%以内,为害造成产量损失控制在1%以下。
    (二)防治任务。根据2006年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趋势,全市168万亩水稻全部用药剂进行种子处理。其中118万亩用10%吡虫啉每亩10~20克拌种,50万亩用5%锐劲特每亩30毫升拌种。

    三、防治策略
    坚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为主线的防治策略,充分发挥农业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灰飞虱的发生量和迁入稻田的数量。在防治阶段,坚持突出抓好关键时期、重点区域的防治工作。

    四、防治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水稻条纹叶枯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严重发生时可将水稻全部毁灭,造成大面积减产。近年来,灰飞虱发生量与条纹叶枯病自然发生程度逐年上升,今后几年潜伏着大暴发的危险,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农业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加强监测预报。建议每个区县将水稻条纹叶枯列为主要监测对象,加强冬前发生基数和春季有效虫源的调查,有条件区县要做好灰飞虱的带毒率测定工作,并注意田间系统调查与大田普查相结合,准确掌握灰飞虱和条纹叶枯病发生消长动态,为正确开展防治提供依据。
    (三)注重农业防治。一是防除田边和沟边杂草。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也是灰飞虱越冬寄主和条纹叶枯病毒的寄主,应注意防除田头和渠道沟边禾本科杂草, 清除寄主植物,减少灰飞虱的发生量;二是调整稻田耕作制度和作物布局。相同熟期类型的水稻品种尽可能联片种植,防止灰飞虱在不同生育类型的品种间迁移传病。水稻秧田应尽可能选择远离麦田的绿肥茬或休闲茬,避免稻麦共生,防止灰飞虱直接从麦田转移到秧田危害;三是耕翻灭茬。麦、油收获后,及早耕翻灭茬晒垡,杀灭灰飞虱成若虫;四是适当推迟播期。建议移栽稻在5月20日集中播种,6月10日后移栽或抛秧,直播水稻在5月25日后播种,并尽量保证同一区域内小麦子全部收获后,再播种直播稻。
    (四)适时开展化学防治。一是麦田防治。在4月初至4月下旬,结合小麦穗期穗期病虫防治,每亩加10%吡虫啉40~50克,或10%吡虫啉20克加40%乐斯本100毫升药剂狠治,上年重发区需狠治二次;二是拌种处理,减少水稻苗期防治。在用菌虫清浸种催芽后,亩用10%吡虫啉10~20克,或5%锐劲特药剂30毫升拌种。方法是首先将水稻种子用30g菌虫清浸种48小时后,捞出沥干催至长芽,后再用5%锐劲特30ml拌种,方法是先将锐劲特用少量水稀释,然后倒入稻种中充分搅拌均匀后立即播种,播种后按常规进行水浆管理;三是水稻苗期防治。(1)秧田防治。上年发生区在水稻秧苗一叶一心期为第一次防治(约播后7~8天),隔7天防第二次,移栽前三天必须打好起身药。(2)直播稻田防治。直播稻苗在一叶一心至二叶期进行第一次防治(约播后10天),7月初后与二代稻纵卷叶螟同时防治。(3)大田防治。7月初水稻进入分蘖期起,结合防治水稻螟虫、二代白背飞虱,狠治大田前期的灰飞虱,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和流行。8~9月,在水稻中后期病虫防治阶段,结合防治褐飞虱,兼治灰飞虱。
    选用药剂:(1)5%锐劲特30~40毫升;(2)40%乐斯本80毫升加扑虱灵60~80克;(3)40%乐斯本100毫升加吡虫啉40克。对发病较重地区,在秧田、大田初期防治灰飞虱同时,配合使用防病毒药剂,提高水稻抗病能力,进一步提高控制效果。

    大小麦病虫害

    上海地区大小麦病虫主要病虫有赤霉病、白粉病和蚜虫。常年发生面积约在150万亩次,为了有效控制麦类病虫危害,保证大小麦生产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一、发生趋势
    预计2006年小麦赤霉病中等发生程度,局部偏重,大麦赤霉病偏轻发生,发生面积57万亩。小麦白粉病,中等偏轻、局部中等发生,发生面积30万亩。麦蚜中等发生,预计发生面积57万亩。

    二、目标和任务
    根据麦类病虫发生趋势和控制危害要求,2006年需防治麦类赤霉病、白粉病和麦蚜的面积,分别为57万亩、30万亩和50万亩。
    通过农业防治、早期预防等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病虫为害程度,力争将三个病虫总体为害损失控制在4%以内。

    三、防治策略
    防治麦田病虫应着重消灭越冬菌源和虫源,清除田边杂草,施足基肥,早施腊肥,增施磷钾肥。适期进行化学防治。

    四、防治措施
    (一)加强病虫监测。各地要加强田间虫源调查,并注意田间系统调查与大田普查相结合,准确掌握病虫发生消长动态,为正确开展防治提供依据。
    (二)抓好关键防治。化学防治重点是小麦赤霉病,兼防白粉病和麦蚜,对一些感白粉病的品种,在防治赤霉病时,需单独加粉锈宁药剂。防治蚜虫可用10%吡虫啉系列农药。防治赤霉病应掌握在齐穗至扬花初期全面施药一次,以后看天气趋势,如在灌浆初期有暖湿天气,应在第一次防治后的一个星期左右做好第二次防治。对晚大麦原则上在齐穗期普防一次。
    (三)推广高效低毒农药。本市近年推广应用的25%赤霉清农药,每亩用70~100克防治大小麦赤霉病和白粉病,防效均达90%以上。因此,今年继续推广该药防治赤霉病和白粉病,防治麦田灰飞虱和麦蚜推广应用10%吡虫啉,每亩用40~50克,加清水50公斤喷雾。对局部地区粘虫,可用25%快杀灵防治。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