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召开农村改革发展30周年座谈会暨“我与郊区改革发展30年”征文大赛颁奖仪式
吴志明到会讲话 胡延照主持
产生日期:2008-12-24 01:10 来源:
12月24日,市委农办、市农委和解放日报社联合举办了上海市农村改革发展30周年座谈会暨“我与郊区改革发展30年”征文大赛颁奖仪式。市委常委吴志明出席会议并讲话。副市长胡延照主持会议。市政府副秘书长范希平通报“我与郊区改革发展30年”征文大赛评选结果。市委农办、市农委主任孙雷作上海农村改革发展30年报告,解放日报社总编辑裘新总结“我与郊区改革发展30年”征文大赛情况。
吴志明同志指出,30年来上海农村改革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离不开中央决策与上海实际相结合,离不开政策的连续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离不开工作的全局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总结其主要经验: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二是坚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三是坚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利益;四是坚持把握“两个趋向”,统筹城乡发展;五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吴志明同志要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方针,要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一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二是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三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四是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五是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六是建立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制度;七是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
吴志明强调,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要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一要健全本市党对农村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二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要加强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建设。四要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胡延照同志在主持会议时指出,当前推进现代农业的重点工作,一是稳定粮食生产面积,确保完成全年20亿斤粮食生产总量任务;二是抓好冬季田间管理,夯实明年农业丰收的基础;三是确保蔬菜、猪肉、禽蛋、牛奶、水产品等地产鲜活农产品的生产和元旦、春节期间的市场供应;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切实加强动物疫病尤其是禽流感的防控工作;五是坚定信心,共克时艰,积极应对当前经济形势,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会议回顾了30年来上海农村改革发展主要历程。第一阶段:确立上海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上海郊区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步,逐步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第二阶段:建立上海农村基本经济制度阶段。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围绕农村确定基本经济制度,上海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第三阶段:进入统筹城乡发展新阶段。新世纪以来,上海认真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措施,探索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新体制,农村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会议认为,上海农村改革30年,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是上海农业发展最快、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实惠得到最多的时期。农业增产增效取得重要成绩。30年来,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18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56亿元,增长了14.2倍。建成设施粮田102万亩,设施菜田15万亩,农机综合作业水平达到65%。农业劳均产出由1978年的868元,增加到2007年的31481元。农村综合经济实力跨上新的台阶。2007年郊区实现增加值4688.44亿元,比1984年的60亿元增长78倍。农村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20%提高到2007年的65%。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从1978年的281元提高到2007年的10222元,增长了36.4倍。到2007年底,本市农民参加镇保人数为138.6万人,其中30万人按月领取养老金,平均为519元/月,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为74.16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11.83万人,享受老年农民养老金财政托底补贴人数为20万人。农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53.7%下降到2007的36.8%,下降了近17个百分点。
座谈会上举行了“我与郊区改革发展30年”征文大赛颁奖仪式。王昌年的《从“鱼贩子”到十佳营销大户》、范彩萍的《水井的变迁》、姚正观的《分红袋和工资单》等29篇文章分获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
南汇区老干部马玉如、嘉定区副区长邵林初、松江区农委主任封坚强、上海三宝农产品经纪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三宝等先后在座谈会上发言。郊区区县党委、政府分管领导和农委主任,市委农办、市农委和解放日报社负责同志,市农委机关处室和直属单位负责同志,征文大赛获奖作者,中央、本市媒体记者等约130人出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