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区颛桥镇探索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初见成效

产生日期:2013-03-13 06:28      来源: 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办公室

近年来,闵行区颛桥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锐意改革,创新驱动,积极探索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取得明显成效,2012年该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277元,比上年增长12%。他们的做法:

一、扎实推进农村改革。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颛桥镇坚持在有条件的村,先行推进改革;尚不具备条件的,通过扶持壮大村级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推进改革。颛桥镇明确用2~3年时间完成全镇14个村的改革任务,推进改革的特征是明晰产权、农民持股,推进改革的策略是先易后难,以点带面。2012年5月,颛桥镇选择黄二村建立了全市第一个村级经济合作社,目前,黄二、灯塔、五星、颛桥、光辉、中沟等6个村已完成改革。今年,拟再推进集体村等3个条件相对成熟的村进行改革。此外,新闵、中心等村因资不抵债、村级经济较薄弱等原因目前尚不具备改革条件,颛桥镇设想通过扶持薄弱村发展、化解村级债务等途径,创造条件推进这些村的改革。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意识,对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全镇已完成改革的村至今没有发生过一起集访。据统计,6个已改革的村总资产2.9亿元,净资产2.2亿元;集体经济收入4230万元,比2011年增长了9%。16463个入股村民通过规范管理机制、建立合理收益分配机制,得到了收益分配,真正成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主人。

二、增强集体经济发展后劲。颛桥镇坚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增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动力,将产业经济发展与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农民增收打好了基础。全镇严把项目准入关,明确规定新落户的项目必须达到一定的投入产出比,重点鼓励发展环保型、生态型的总部经济、品牌经济和创意经济,通过项目好中选优,加快全镇由产业洼地变为产业高地。颛桥镇结合“三违”整治,加快动迁腾地,逐步改变了过去企业小、散、乱,产能低的局面,为全镇产业结构升级腾出空间,实现优质资源向优质企业集聚。2012年以来已拆除违章建筑6.35万平方米,19块地块已动迁腾地16块。为促进镇、村集体经济有序发展,颛桥镇从2012年起,统一制定了标准化经济合同,聘请著名律师对新签经济合同进行审核把关,并从今年起,对全镇所有已签经济合同进行全面清查。

三、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颛桥镇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心系村级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机制创新,破除政策瓶颈,为农民持续增收建立长效机制。一是为集体经济发展预留空间。在编制规划时,颛桥镇十分重视为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预留发展空间,充分利用现有的存量集体建设用地,通过规划调整,按照相关规定提高容积率,促进土地有效集约利用。该类土地共计210亩,规划新批建筑面积达27万平方米。二是率先探索落实征地留用地制度。在市规划土地部门和区政府大力支持下,颛桥镇率先进行征地留用地试点,计划在中心村生态专项规划范围内预留10%的土地,定向用于农民长效增收。三是搭建平台回购物业。颛桥镇已建立了村镇和民众两个公司,将镇优质资产注入公司,制定税收增量扶持政策,做大做强农民增收平台,加快实施物业回购。目前已回购物业2.2万平方米,计划回购5.1万平方米,已实现租金收入940万元。四是扶持村级组织建造标准厂房。2012年颛桥镇已支持黄二村在向阳工业园区15亩土地上统一建造了1.68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用于发展经营性物业。全镇设想在3年内对其他13个村实施这一政策。五是盘活存量、扩大增量。以转型发展为契机,通过盘活存量、扩大增量等措施,对镇域范围内非集体经济组织所使用的集体土地进行了二次开发的,分两种情况积极予以协调,对用地性质不变,仅提高土地容积率的,增量部分的50%,以工程审计的成本价回购,用于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对改变用地性质,由工业用途改变为六类用地的,积极探索通过村镇公司等平台,以无偿收购股份10%的方式增加投资收益,增加集体经济实力。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