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科院主持的“香菇育种新技术的建立与新品种的选育”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产生日期:2009-01-19 01:56 来源:
1月9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市农科院主持的“香菇育种新技术的建立与新品种的选育”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大会上受到表彰。
香菇产业是我国农业结构中一个新型的支撑产业。多年来,在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下,市农科院始终将香菇育种研究列为重点研究领域,力争做深做强,形成了优势学科。为了满足香菇生产方式发展对新菌种的迫切需求,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联合国内香菇育种的5家单位,开展了跨地域的全国性技术协作,建立了以原生质体单核体为育种材料的对称杂交与非对称杂交育种新技术。并结合传统育种技术,培育出申香8号、申香10号、L26、L135、241-4、9015、庆科20、Cr02、Cr62和武香1号等10个分属于秋冬菇型、中低温型和耐高温型的香菇新品种,形成了适合新品种栽培的生产模式和栽培技术。
目前,这10个品种覆盖率超过全国香菇用种的70%,累积推广了130多亿袋,产值达到280多亿元。近三年产值为110多亿元,利润超50亿元。这些香菇新品种的成功培育推动了我国香菇产业从段木栽培方式向代料栽培方式的转变,拓展了香菇的栽培季节和栽培环境,提高了我国香菇产品质量,为我国成为世界香菇生产大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项目组评价了中国香菇自然和栽培种质资源的遗传特性。证明了原生质体单核体较孢子单核体能够更加稳定地向杂交后代传亲本的优良性状,为新品种选育中亲本的选择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建立的香菇菌种检测系统和菌种快速鉴定技术,为保护香菇新品种的知识产权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在多年的研究实践中,项目组共发表了96篇论文,申报13项发明专利,获得7项省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研究成果丰富了食用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内容,提升了食用菌学科的整体研究水平,对我国食用菌学科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