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大循环农业大有可为
产生日期:2014-04-30 01:55 来源: 农民日报
季昆森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注重永续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节水农业、循环农业。2014年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安徽代表团听取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听了黄山市多维生物集团董事长陈光辉代表汇报发展多功能大循环农业的情况,非常高兴地说,这种模式值得好好总结,逐步推广。
陈光辉和安徽省发展循环农业的许多先进典型,在实践中碰到了新问题。要想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必须要有新思路,一个新的重要举措就是把一些有特色、有优势、成效显著的循环农业先进典型的模式、技术和经验组合起来,取各家之长,开始称为“大农业循环”。
2013年5月初,我组织安徽省循环经济研究会、循环经济研究院负责同志和特邀专家、先进典型的同志到多维生物集团进行现场调研,后又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深入探讨。我根据十多年来从事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和实际推动工作,反复思考后提出,将“大农业循环”优化为“多功能大循环农业”,更有利于人们抓住实质,抓住要领,便于操作。为此,我构画了一个“多功能大循环农业”图(见下图),并作了具体的阐述。
何谓“多功能大循环农业”?胡锦涛同志2010年2月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专题研修班上对此讲得很明白。他指出,“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育与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密切相关的循环农业、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业和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等,发挥农业多种功能,提高产业竞争能力和农业整体效益”。
推进多功能大循环农业,是将各地各类循环农业先进典型进行集成、组装、配套,不仅是第一产业的循环,而且是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循环;不仅是种养业的循环,而且是种植业、养殖业、微生物产业之间的良性循环,做到种植业、养殖业、微生物产业、加工业、营销业、旅游业联动发展,融合发展,各产业有各自的循环,又有相互间的大循环。在发展多功能大循环农业过程中,将会不断破解发展中的难题,不断有所创新,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总之,这种融合发展不是农村各种生产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起到相互叠加融合的放大效应。
多功能大循环农业图让人一目了然,它不仅把生态学最基本的规律——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微生物是分解者,用图形表述出来,还用14个大、中、小圆分四层组成一个整体的循环图:第一层是1个大圆,代表整体联动的大循环;第二层是6个中圆,分别代表种植业、养殖业、微生物产业、加工业、营销业、旅游业;第三层是1个中圆;第四层是6个小圆,分别代表循环经济、创意经济、服务经济、科技、文化、金融。这14个大、中、小圆相互间都是相切的,环环相连,环环相扣,环环相通,形成整体的多功能大循环。
钱学森教授指出,我们掌握的学科“跨度越大,创新程度也越大。而这里的障碍是人们习惯中的部门分割、分隔、打不通。而大成智慧学却教我们总揽全局,洞察关系,所以促使我们突破障碍,从而做到大跨度的触类旁通,完成创新。”
长期以来,我在实际工作和思考问题时,经常运用“联系”、“交叉”的方法,把乍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事情,一联系一交叉,往往会产生一个突破常规、破解难题的新创意、新思路。
2002年7月,我把多年来研究推动发展安全优质农产品(食品)的工作概括为一个系统运行方案,即确立三个目标,实现六个整体推动,建立八大体系,强化五项保障措施。
2006年1月10日,我在霍山县调研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做很多工作,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服务经济。特别是要围绕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发展农村生产性服务业,即“第一产业的第三产业化”。
2006年8月29日,我在临泉县调研时将创意经济概括为四句话:“发掘深厚文化底蕴,运用先进科技手段,融入新奇怪特创意,创造巨大财富价值。”创意是核心,文化是启发创意的重要依据,科技是实现创意的重要手段,三者有机结合,必将创造巨大财富价值。并提出,融合循环、创意、服务三个经济,提升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效益。
2009年2月,我在甘肃省考察循环经济时提出,服务经济是纽带。2009年3月,我进一步提出,以循环经济为原则,以创意经济为引擎,以服务经济为纽带,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政策机制为保障。
发展多功能大循环农业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是从根本上破解“三农”难题,建设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举措。做好这项工作,还面临很多困难,我们坚信,只要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加强领导,依靠群众,坚持精诚合作、市场机制的原则,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整合目标,整合力量,整合认识,整合技术,整合资源,整合资金,形成整体效应。就能达到不断变废为宝化害为利,不断降低生产成本,不断减少环境污染,不断优化生态环境,不断扩大劳动就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资源产出率,不断提升农业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我们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作者系安徽省人大原副主任、发展中国论坛副主席、安徽省循环经济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