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农业多功能 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产生日期:2013-08-19 02:17 来源: 新华社信息
新华社信息北京电(陈瑜 楚嘉希)广州远郊的钟落潭镇茅岗村龟岭有一座独特的农庄——慧灵农场。在这里,8名特殊的“大孩子”与菜农管理着17亩田地。借助“农场疗法”概念,慧灵农场希望用大自然新鲜的空气、轻松的气氛和开放的环境,帮助智障人士掌握生活和工作技能,重新投入社会。
类似慧灵农场这样的探索和实践为我们认识和发展农业提供了新思路。实际上,作为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的功能远不止生产食品和工业原料这么简单。除了经济功能之外,农业还具备与农村环境、生物多样性、农产品质量、文化遗产甚至动物福利等非商品产出相关的环境和社会功能,这就是农业的多功能性。
农业多功能性问题,最初是世界贸易保护主义范畴的问题,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其内涵更为丰富,并被赋予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增长模方式的关键时期,提出和强调农业的多功能性,对我国当前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挹注。
中国农业大学农产品市场研究中心主任何秀荣表示,“今天我们谈农业的多功能性,意思是说,不要光从经济角度看农业,还要看到农业超经济的因素和作用,特别是农业的很多公共产品作用,比如保护生态、农业景观等,政府财政应当对其进行保护与支持。另一方面,在现实中,当微观地域上的农业收入已经不重要时,农业的非农业收入功能也越来越被重视,比如都市农业、休闲农业等,这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的商业开发。”
农业多功能的开发需要政府在诸多方面提供支持。三农问题专家、安徽省政府副秘书长刘奇表示,“财政、科技、土地等方面的支持都是缺一不可的,政府要注意作出详细的规划,多发动市场,多利用社会的力量来推动农业多功能。”何秀荣则认为,“具体开发农业的多功能性,政府是决不能承担的,因为它最无效;精明的企业家和商人最懂得如何利用农业来开发出价值,比如各地兴起的农家乐、农业旅游、休闲农业等。换句话说,农业确实具有多功能性,就看你能否商业化的开发。至于财政、土地管理、科技等各方面的政策支持,目前来看是必要的,但只能起到短期作用。”
农业多功能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视野、新思路、新理念,但实现农业多功能乃至农业的现代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开发过程中采用渐进式的方法。当前一些地方醉翁之意不在酒,或罔顾客观条件的限制,造成“过犹不及”的发展局面,这值得我们关注并引以为戒。例如,个别地方借开展休闲农业之名,行领取专项扶持之实,造成耕地抛荒,危害到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安全,对此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表示担忧。他认为,人们似乎忘了农业最为重要的功能,而把宝贵的土地资源和大量专项补贴用在了休闲上,这些项目往往打着现代农业的旗号,而没有任何农业产出,只是改变土地用途,导致大片耕地的荒废。
专家认为,防止农业多功能变成资本游戏者的囊中之物,需从源头把好“农地农用”关,严格审查项目可行性。尤其对以种植养殖为主兼营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等项目的农业开发园区需逐宗登记,对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的行为应当严肃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