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产是他心中的事业——记松江区家庭农场经营者沈忠良
沈忠良是我区叶榭镇金家村粮食作物家庭农场主,今年47岁,初中毕业后村里培养他担任了一名农机手,从此与种植业结下了不解之缘。2006年,在镇、村扶持下,他在为全村农户提供农机服务的同时,开始规模化种植水稻。近几年来,他以高度的事业心与坚持科学种田思想,切实落实各项相应措施,抓好田间管理,粮食生产连年增产,同时,积极参加培训,根据区、镇植保部门要求认真做好病虫草防治工作。07年小麦亩产330公斤、水稻525公斤,08年小麦亩产352.5公斤、水稻550公斤,09年小麦405公斤、水稻615公斤,均高于当地农户平均水平10%以上,这些都与科学种田分不开。今年,他种植了146亩水稻,参加了家庭农场种植基础知识培训和家庭农场经营管理提升培训班。
沈忠良常说“只有把水稻生产当作自己的事业,才能用心去干”。我们明白这是他内心深处的话,他已经自觉地把水稻生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并用行动贯穿于整个水稻生产过程中。比如,在今年水稻生产期间,每个环节都由他自己动手掌握,如用于机直播种子芽催芽长度、病虫防治中的配药、水浆管理等等。又比如,遭遇灾害性天气后,他总是牵挂在他心头的那个事业,天亮即出门,去田头、田间观察水稻受影响状况。如今年8月26日刮大风、9月30日下大雨,他都一早去田头了解情况,这种精神、这种干劲实在难能可贵。他的做法也令成效明显。
第一,选用良种、早晚搭配。在区、镇指导员帮助下,为避免农事高度堆积、降低劳动强度,为 “三秋” 开辟早茬,今年沈忠良在选用高产的秀水123为主栽品种的同时,抽出15%的耕田面积播种熟期偏早、品质较好的05-1176等早熟品种(品系),既实现了“三秋”早开镰目标,又缓解了劳力、机械、晒场等紧张矛盾,且由于在11月9日前结束收晒,避免了降水对秋收的不良影响,大大降低了遭受自然灾害的风险。
第二,切实贯彻“主推技术”,扎实展开水稻生产。一是积极筹措有机肥源,为培肥土壤夺取高产打好基础。沈忠良十分重视有机肥投入,今年秋种安排绿肥种植面积达到72.6%,同时还利用当前冬闲季节,组织劳力收集就近鸡场鸡粪,经过发酵后施入农田。据粗略估计,沈忠良家庭农场每亩耕地年平均投入有机肥15担以上。二是施用BB肥,平衡水稻对养分需求。投入磷、钾肥不仅能减轻纹枯病发生,而且还可使稻苗青秀活熟、提高光合效率。但在当前投入磷、钾肥最好办法就是施用BB肥。今年在水稻生产中,沈忠良共投入BB肥每亩30kg,其中25%用于分蘖肥,75%用于促花肥。三是坚持适期播种,精量播种。为贯彻小群体、壮个体技术路线,他在6月上旬期间完成播种,一般田块亩用种量4.0kg,田脚较好的田块用种量3.5kg,为降低高峰苗,壮苗孕大穗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三,热心示范 辐射效果明显。沈忠良助人为乐的精神深受当地农户称赞。一直以来,他以农技、农机两方面长处,以多种方式主动、热情帮助周边农户解决实际困难,带动力强。据估算,今年经他帮助、指导的农户总水稻面积近1000亩,实现亩产580公斤左右的好收成,他本人也因此多次得到区、镇领导的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