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松江家庭农场主:种地三分靠种七分靠管
产生日期:2012-08-14 02:37 来源: 东方网
东方网记者周姗仪、程琦、曹磊报道:走近沈忠良,是在台风“海葵”来临前的那个下午。当记者从区农委驱车20多里,到达位于松江区叶榭镇上海忠佩农机专业合作社时,沈忠良恰巧刚从市里参加完上海市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会议回来,作为合作社31家家庭农场的农场主之一,也作为合作社农机作业服务的负责人,此次能去市里参加会议,沈忠良难耐心中的喜悦。
沈忠良说:“想也没想过自己也能去市里参加会议,这是对我机农种养模式的肯定。”据沈忠良介绍,此次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会议邀请了农业科技人员、合作社、种养大户代表,农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代表等500余人参加。
加入农机合作社农机效率提高一倍
沈忠良,生于1963年,今年50岁。自从18岁参加工作,就是名拖拉机手。“2005年,由于村里种地效益不好,很多村民去外地打工,地无人耕种,就荒了下来,看到那些荒地,我心疼得很。”看不得地荒的沈忠良,开着自家的拖拉机,种起了自家和邻居家的地,一种就是50亩。
这地种的到还算满意,可新问题又来了,几十亩地,就耕种一段时间,农机大部分时间都在闲置浪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08年沈忠良加入了“大机互助化,小机家庭化”的农机合作社,两个村,31户人家组成了一个合作社。
每个合作社,1台收割机,2台拖拉机,3名农机手,耕作800亩农田,俗称“1238”模式。加入了合作社的沈忠良,不仅承包田由最初的50亩,增加到了146亩,就连自己的两台拖拉机与两台收割机也“收编入伍”,组成了6台收割机,14台拖拉机的“农机小分队”。
沈忠良感慨地说:“原来自己的农机大部分时间闲置,打地、收割都不够规范,自从加入了合作社,资源共享,农机得到了最大化的合理运用,只要时间与收割季节掌握好,效率提高了一倍多,深受我们这些农机手和家庭农场主的欢迎。”
种地这活,三分种七分管
现在的沈忠良可谓是镇里的种粮大户,在镇里乃至区里都小有名气,对自己为什么能种出名堂?其实,沈忠良也说不大清原因:“现在村里包田人大都年龄在60岁左右,自己50岁算年轻人了吧,其实种田的方式方法都差不多的,重要的还是管理,多上心、多管理,就没问题。”
时下,沈忠良每天早上要五点钟起床,146亩田,视察一圈,然后给需要的地块补水、施肥。所有的田地地,全由沈忠良一人看管、耕种,每天在田里工作12个小时以上是常事。“尽管很累但也习惯了,种田,三分种,七分管,现在正是管理的主要关头。”沈忠良说。
据松江区农委副主任姚水平介绍,沈忠良是松江区家庭农场主样本级的人物,像沈忠良这样的机农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工作者,目前已经占松江农民总数的20%。接下来,松江会加大对农民经营能力的培养,争取人人都成为会开农机、会生产、懂管理的专业型家庭农场主。”
松江区内80%粮田由家庭农场主经营
据了解,松江区的家庭农场有1173户,整个松江80%的农田都是由农场主经营。家庭农场模式,在减少农民数量的同时,大幅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水平,让农民种田的效益不断攀升。当前,松江全区1173户家庭农场平均年收入已达7万—10万元,以后几年有望达到10万—15万元。
家庭农场模式,让大家看到了规模效益所带来的增收好处,这对农民耕地有着相当大的吸引力。如今松江区内多个镇还出现了“农民抢田种”的现象,对此,姚水平表示:松江区正在着手完善“家庭农场主准入制度”,我们将优先考虑自耕农、有种田经验和接受过种田培训的农民朋友。
姚主任表示,发展家庭农场,不仅稳定了粮食生产,保护了耕地和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而且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了农业专业化生产水平和专业农民的收入。未来,家庭农场经营体制将更加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将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