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农村综合帮扶和农民增收情况报告

产生日期:2017-03-30 06:22      来源: 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办公室

 

一、上海农村综合帮扶情况

截至2016年底,本市新一轮农村综合帮扶已实施四年多。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方齐心协力,“输血”与“造血”并举,资金支持与综合帮扶并重,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是探索了具有上海特色的精准扶贫新路径。尽管没有国家下达的扶贫任务,但本市仍然按照中央要求,探索出一条制度规范、产权清晰、分工合作、运营专业,由福利型“输血”转向开发型“造血”的综合帮扶新路子。实施聚焦经济薄弱地区和低收入农户“两个聚焦”。从2013年起,市财政每年对每个薄弱村给予40万元村级运转经费补助,保障村级组织运转。发动38家帮扶单位参与重点地区对口帮扶,2013-2016年连续四年累计捐赠10.8亿元,并将帮扶领域扩大到资源、人才等全方位支持。继续深入开展第三轮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在郊区行政村实现全覆盖结对。

二是开拓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各区在推进帮扶项目建设过程中,因地制宜,提高统筹层次,实现薄弱村抱团发展。奉贤100个薄弱村组成“百村公司”,构建村级经济联合发展平台,强化区级统筹,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推动集体经济管理形式创新,资产明确归薄弱村所有,经营管理由专业化团队负责,采取多种措施招商稳商,大大提高了资产管理水平。在市级帮扶项目收益分配政策引导下,薄弱村对改革的关注度和积极性大大提高,428个薄弱村全部完成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三是积累了一批能带来长期稳定收益的相对优质的资产。一批前景较好的项目顺利建成。2016年,本轮帮扶项目申报提前完成,5个受援区实施了21个项目,总投资30多亿元,其中市级资金近10亿元。帮扶项目筹建立足长期稳定回报,选址多数向园区集中,发展前景总体较好。407个薄弱村通过“造血”项目建设,每村增加800多万元经营性资产,村经营性资产规模迅速增加。已建成的帮扶项目资产价值不断提升。

四是带动了经济薄弱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各区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遴选和实施帮扶项目,促进区域整体发展。市财政通过实施村级运转经费补助,为薄弱村“输血”,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增加村级可支配收入。部分“造血”项目已建成并开始运营,形成了项目收益,“造血”功能逐步显现,村民从中获得收益、得到实惠。薄弱村结合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村居环境有效改善,深受广大农民欢迎。

二、上海农民增收情况

2016年,本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520元,比上年增长10%,增幅高于城镇常住居民收入1.1个百分点。围绕促进农民增收,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增加经营性收入。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市已有家庭农场4243户、达到一定规模的合作社3202家及各类龙头企业383家,培育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年内新增培育3641名。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抓住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契机,建设3个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强化农业设施建设,农机综合机械率提高到87%。着力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休闲农业升级版,全年接待游客1947万人次,涉农旅游总收入13.9亿元,其中农副产品销售收入4.1亿元,解决农民就业3万余人次。

二是积极促进非农就业,不断增加工资性收入。进一步完善就业扶持政策体系,对按规定被认定为“就业困难人员”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及相应行业给予就业岗位补贴。推进实施“离土农民就业促进专项计划”,通过跨区就业补贴、低收入农业就业补贴等补贴扶持,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多渠道就业。开展离土农民非农就业的定向培训和技能培训,针对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离土农民加大就业服务,提供就业岗位1.7万个,有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三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挖潜提高财产性收入。截至2016年底,全市1677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有1621个村完成改革,占96.7%,有32个镇启动镇级产权制度改革。2015年底,有328家村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后进行了收益分红,年总分红11.09亿元,人均分红990元。全市经济相对薄弱村依托农村综合帮扶,构建集体经济联合发展平台,扩大经营性资产规模,获得项目收益分红。2016年1季度,奉贤百村公司向100个薄弱村每村分红50万元。

四是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转移性收入。继续提高农村居民养老金水平,2016年增幅为8.8%,涉及人员48.86万人。扩大农村就业人员社会保障覆盖面,继续开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从业人员通过集体参保方式参加社保的政策通道。整合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16年1月1日起全市实行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农民保障性收入水平持续提高

 

标签:

分享到:

字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