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动力逐步减弱,上海农民增收路在何方?
产生日期:2018-08-02 01:41 来源: 东方城乡报
乡村振兴,富民为本。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完善支持政策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确保实现农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富民是乡村振兴的最终落脚点,促进农民增收要有新思路、新办法。当前,上海农民的整体收入情况如何?增收面临哪些瓶颈和困惑?近半年来,市农委大调研组深入本市九大郊区实地调研后发现,随着支撑农民增收的传统动力逐渐减弱,农民收入增长持续放缓,拓宽增收渠道已成为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首要任务。
城乡收入比缩小
绝对值差距拉大
据统计部门监测,上海2014年农村居民收入突破2万元,2017年达到27825元,本市农民收入增幅连续多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城乡收入比逐年缩小。另一组数据显示:2017年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值差距34771元,是当年农民收入27825元的1.25倍,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值差距不断拉大。调研中不难发现,本市农民收入呈现三个特点:
•区域不平衡明显。近郊农民收入明显高于中、远郊。
比如2017年浦东新区农民收入达到30479元,比金山、崇明分别高4380元和7302元。
•结构性差异明显。本市农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和移性收入占比高,尤其是工资性收入达到73%以上,远高于全国40%的平均水平。
•收入群体差异明显。随着本市城乡一体化深入推进,农民居住和就业方式多样化,农民分化为不同群体,收入呈现差异化。
与周边“邻居”相比,经营性
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占比低
本市的青浦、金山等区,与江浙紧挨,与长三角周边城市不同,上海的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占比较低,其中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分别比苏州低4927元和2242元;与嘉兴相比,经营性收入低7630元,财产性收入低875元。
当前,本市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工资性收入增长趋缓,财产性收入有所减少(2017年为862元,比2014年减少了895元),经营性收入与转移性收入没有突破性增长。上述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大瓶颈:
“一产只能种、二产
不能动、三产空对空”
受区域功能划定制约,纯农地区增收难度更大。调研中,处于远郊的崇明目前农民收入全市最低。作为上海重要的生态屏障,崇明为大城市提供农副产品、保护城市生态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产业经济发展单一,集体经济较为薄弱,农民外出就业机会少,工资性收入低。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转型仍在“阵痛期”
近年来,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种养殖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生态效益提高,但经济效益明显减少。此外,在农村低效集体建设用地减量化和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厂房拆除、企业减少、集体资产和收益明显减少。
行之有效的政策遭遇瓶颈
在上海,一些面上的政策正逐步完善,但针对性、精准性仍有待创新突破。农业补贴“黄箱”政策快到“天花板”,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明显高于周边城市。
瞄准乡村振兴战略“生活富裕”的目标,上海农民未来增收的出路在哪里?根据调研情况,建议创新思路,拓宽渠道,尤其要聚焦中远郊地区,积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大力支持农民创新创业,不断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
•促进非农就业。通过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力度,完善融资扶持、房租补贴、项目支持等扶持政策,提高农民非农就业和自主创业能力。比如开发道路、绿地养护、河道保洁、养老服务等公益性岗位;支持“离土农民”参加职业保险,给予缴费补贴、扩大其灵活就业缴费补贴政策的覆盖面等。
•提升经营性收入。调研中,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群体增收稳步上升,建议继续培育该群体,完善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培育机制。通过电子商务,产销对接等方式,打响农产品品牌,以产业兴旺带动农民增收。
•深化农村改革。“村强”是“民富”的基础。建议完善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机制,鼓励镇、村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允许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通过入股、联营等方式,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像青浦区结合综合帮扶“造血”项目,减量化节余的资金和产生的建设用地指标用于购置物业,从而实现长效发展。还可以学习嘉兴的做法,加大用地政策支持,留出一定低效集体建设用地减量指标给村集体抱团自主开发经营,统筹使用土地指标。
•加大生态补偿。建议新增补偿资金向永久性基本农田、纯农地区倾斜。考虑到崇明的生态岛建设贡献,支持崇明参照浦东和闵行的具体做法,按基本农田面积直接补给农民,实施区与区之间横向转移支付办法,让中心城区为生态保护“买单”。
•发挥托底功能。进一步推进城乡社会保障救助制度一体化,提高农村保障水平。调研中,金山的做法值得借鉴:对取得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的本市户籍人员,社保个人缴费部分80%由区财政补贴。建议可以在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等方面创新思路,比如探索农户自愿全部流出承包地,给予老年农民退休待遇;农村居民住院费用不再设最高支付限额等。
•深化农村综合帮扶。新一轮农村综合帮扶,对于帮扶对象的定位要更加精准,针对不同类型的帮扶对象,应采取分类措施。比如优先支持在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公共事业等领域,再建设一批收益持续稳定的帮扶“造血”项目,建议规划和土地部门对项目建设给予用地供地政策支持,加大对经济薄弱村地区公共服务政策倾斜。
此外,完善本市监督考核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强调区政府是推动该地区发展的责任主体,充分发挥内在能动性,切实带动农民、尤其是中远郊农民持续增收仍是任重而道远的。
记者 欧阳蕾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