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博”,助推上海农产品越来越“绿色”
产生日期:2018-11-09 06:16 来源: 东方城乡报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召开,上海多家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被指定为进博会供应农产品的生产主体。驻场监管、加大抽检、严格准出、每日报告,确保“供博”农产品质量安全,本市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供博”,助推上海农产品越来越“绿色”。如何切脉问诊、对症下药,找准阻碍推进绿色农产品发展的症结和瓶颈,在今年的大调研中,市农委发现,众多制约因素中,符合申报条件的生产主体缺乏认证积极性的问题尤其突出。
生产主体绿色认证积极性不高,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原因是,一方面,生产主体追求效益第一位,按照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要求生产,成本必然增加,产量也有可能下降,而“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尚未成熟,总体收益未必能提高。据有关调查显示,85%的受访企业认为绿色食品生产增加了企业成本,28%的受访企业认为生产绿色食品是政府部门的要求,与此同时,政府关于推动绿色认证的激励政策吸引力还不够,导致认证主动性不足。另一方面,本市大部分农业生产主体综合素养不高。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要求生产主体具备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技术、设施水平,本市大多数合作社管理人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技术、管理、设施均难以达到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标准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认证积极性。
针对这些问题,市农委有举措:加大奖补力度、扩大宣传、培育市场、加强技术培训
一是由市农委协调相关单位出台政策,加大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奖补力度,减轻主体认证成本压力,激励认证主动性、积极性。二是发挥市场调节机制,充分利用农产品展览展示活动大力推介和推广认证产品;加大对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宣传,培育并提升绿色有机农产品在消费市场的公信力,通过扩大消费需求拉动实现品牌绿色有机农产品优质优价。三是加大对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知识,提高广大农产品生产者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准确掌握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和操作规范。
事实上,近年来市农委一直积极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上海市食品安全条例》,按照“四个最严”的要求,坚持“产”和“管”两手抓,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关,守卫着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绿色农产品发展稳步推进。目前全市通过认证的无公害企业共计1463家,产品6420个;绿色企业207家,产品299个;有机企业10家,产品27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3个。本市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占地产农产品产量的79.22%,其中,无公害农产品66.05%、绿色有机农产品13.17%。
保“绿色”整治监测成常态,沪地产农产品越来越安全
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形成常态。持续开展农药专项、“瘦肉精”专项、生鲜乳专项、兽用抗生素专项、生猪屠宰监管“扫雷行动”、水产品禁用药物和有毒有害物、“三鱼两药”专项、农资打假等专项整治行动。同时,与公安、工商、质监、通信管理、供销总社等单位,联合开展打击农资领域违法违规行为。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出动执法人员2.03万人次,检查重点农资生产经营单位、蔬菜园艺场、畜禽养殖场、批发市场9836家次,整顿农资市场9个次,印发资料6万份,查获非法农资产品9000公斤,受理举报投诉21起,立案查处涉及农资案件128起,罚没款122.86万元。
农产品质量监测全面开展。市级层面,全年共抽检西瓜、草莓、食用菌等种植业产品1480个,合格率达99.7%;抽检地产蔬菜样品4754件,合格率99%。完成兽药残留检测530批次,合格率100%;产地瘦肉精监测28097批次,飞行监测7961批,结果均为阴性;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1802批,全部合格;水产品方面,检测样品617份,合格率100%。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较高水平。
记者 曹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