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孜西瓜别样甜——上海对口援藏20年系列报道之三

产生日期:2014-08-25 01:13      来源: 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王晓鸥

“名扬西藏的拉孜西瓜,其实就是上海的8424西瓜。”

拉孜县曲下镇镇长李洪涛乐呵呵地告诉记者:我们这里过去世代以种青稞为生,青稞是藏民的主食,除了自己吃,一年挣不了几个钱,当地农民的生活还是贫困的。自第三批援藏开始,上海在拉孜陆续投入兴建瓜果蔬菜大棚,第四批援藏从上海引进8424知名品牌西瓜,将上海的优势和拉孜农业的实际结合起来。这以后就好像阿里巴巴芝麻开门,为农民打开了一扇致富的大门。

2006年上海援藏投资建成占地34.8亩的县农业示范区,从奉贤请来了种瓜高手老张,他手把手地传授种瓜绝活,带出了一批徒弟。记者对拉孜西瓜并不陌生,2008年曾采访过老张,那是一个午后,他从地里抱来一只西瓜,以手掌为刀,沿着清晰的条纹,一掌劈瓜两半,肉质粉红,口感极好。他和老伴就住在瓜地里,农民有什么问题,随叫随到。记者至今不知道他名什么,反正当地人都称呼他“西瓜老张”或“上海老张”。

一只拉孜西瓜,让几批上海援藏干部牵肠挂肚,投入资金逐批增加。第六批援藏拉孜小组投入1000万元,建成22座农业示范区和曲下镇瓜果蔬菜基地,在拉孜西瓜的品牌基础上,进行了哈密瓜、西甜瓜、特色蔬菜等试种工作,形成了系列特色农产品,为当地群众增产增收进一步夯实基础。

如今,曲下镇农民已建起了瓜果专业合作社。记者一跨进合作社的西瓜基地,老乡们就围了上来,听说是上海来的记者,就有人大喊“塔杰,塔杰”,于是从大棚里钻出一位藏族壮汉,旁人忙介绍“这就是老张的高徒”。塔杰长得铁塔般的高大,脸色黧黑透红,一见面就拉着记者的手又钻进大棚。哦,200平方米的空间别有洞天,头一回见识西瓜长在“树上”,一只只拳头大翠绿的西瓜连着藤,倒挂在铁架子上,如同盆景煞是好看。塔杰看出记者的疑惑,一通藏语,有人翻译,“西瓜吊起来35—40天,日照均匀,长得也快,再放到地里,过一个月就可收获。这都是上海老张教的!”这里的大棚也有别于内地,钢筋水泥筑建,钢结构的棚架,可以抗狂风暴雪,都是由上海投资援建。

合作社的社员可以土地入股,也可以技术和资金入股。光以土地入股,也就所谓土地流转,一亩一年可获800元。塔杰是种瓜好把式,当然选择自己种。当记者问及种西瓜和青稞收入相比时,塔杰粗犷的笑声在大棚内回荡,似乎笑记者问得可笑,他摊开一只粗糙的大手,像翻烙饼似地上下翻了好几下,意思翻了许多倍……

“这是明摆着的事,只有傻瓜才不种西瓜!”合作社理事长强巴拿出电子计算器,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被称为“雪域高原绿色珍品”的拉孜西瓜,近年在拉萨和日喀则市场售价高达一斤5—7元,比普通西瓜高出2—3元。一亩地最少建两个大棚,200平方米一个。拉孜西瓜一年两季,一棚季产1500斤×2(棚)×2(季)=6000斤,6000斤×5元=30000元。再算种青稞,一斤2元,年亩产最高300斤,也就600元。种拉孜西瓜的产值竟是青稞的50倍!外出打工一年,好的也就赚一万多元,通常吃剩才二三千元。末了,强巴有些激动地说:上海援藏,让我们老百姓得到最大的实惠。

截至目前,曲下镇已有5个蔬菜瓜果种植基地,共有446座温室大棚,168户人家、840人投入种植业,农民尝到了甜头,生产积极性高涨。去年,单就生产销售拉孜西瓜一项,经济收入208万元。

上海第七批援藏干部、拉孜县委书记张劲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道:拉孜西瓜是上海援藏20年惠民富民项目的一个缩影; 开发一个产品,找准一个载体,形成一个产业,致富一方农民。拉孜西瓜体现了上海援藏的延续性,一批又一批援藏队伍接过前任的接力棒,不断加大投资和扶持力度。我们第七批援藏小组将在曲下镇瓜果蔬菜基地基础上,投资1525万元建设日喀则西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扩大种植规模,提升产品质量,做大市场份额。我们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推进智慧拉孜建设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和成效。

拉孜西瓜别样甜,甜在消费者的嘴里,更是甜在拉孜农民的心里。

(请登录解放网观看特别专题策划 http://zt.jfdaily.com/2007/other/xz/#)

标签: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