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援藏干部这一年:到不了是家乡离不开是远方

产生日期:2011-07-26 02:24      来源: 东方网

  带着接近于前五批总和的援藏资金,带着上海市民的殷殷深情,上海市第六批援藏干部一行58人于去年6月踏上了这片离天空最近的土地。

  一年多过去了,这些援藏干部对当地的工作生活适应得如何,比以往丰足得多的援藏资金如何合理分配利用,援藏项目主要投入哪些领域、进展到什么程度……在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之际,记者走访了上海对口支援的西藏日喀则五县———江孜、亚东、拉孜、萨迦和定日。

  “拾遗补缺”民生优先

  今年重点项目要完成六七成,明年“十一”之前基本完成所有项目建设———这是上海市第六批援藏干部总领队、日喀则地委副书记、行署常务副专员闵卫星定下的硬指标。那么,援建项目是否就是赶工期建房建楼呢?

  “楼要建但不是重点,该建的前五批也都建得差不多了,关键是管理,是把老百姓的急难愁放在首位。”闵卫星说,地方援藏主要是拾遗补缺、锦上添花,国家没有投入的民生领域,我们优先规划。

  在以“英雄城”闻名的江孜,日朗乡整体搬迁工程不仅让原本住在山坳坳里的农牧民住上了空间更敞亮、设施更完善的大房子,还通过援藏项目的投入带动了当地百姓的收入。日朗、卡麦两乡建在深山高地,因无充足水源长期干旱,农牧民生活生产困难。这次整体搬迁集中解决了40户藏民的家庭住房和农业用地问题,还改变了他们原本靠天吃饭的尴尬。

  “新农村建设‘输血’和‘造血’要同步,‘造血’才是我们的重点和最终目的。”上海援藏干部、江孜县委书记张伟解释,整体搬迁的安居工程是直接投入,如同“输血”,带来生活生产的改善后,推动农牧业项目生成发展形成长效收入机制,如同“造血”。据介绍,现在这些整体搬迁的农牧民不仅有田有地自给自足,有的还搞起了附加值很高的副食品产业。如在援藏政策扶持下,有一家搬迁户自产的酥油奶渣已经销往拉萨打出了品牌。

  在拉孜,上海援藏干部、县委书记顾耀明说,拉孜正按照地委、行署的战略规划要求,把援藏资金和国家资金紧密结合起来,以民生为重点,把拉孜县打造成“日喀则西部中心”。

  “文化援建”更上层楼

  在上海对口支援的五县采访时,几位援藏县委书记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看法,那就是援藏工作要体现上海特色、上海思路与上海做法。

  从江孜沿着省道南下,行车四个多小时后,一片片红顶黄花便在青山绿水的衬托下映入眼帘。这便是到了与印度、不丹接壤的亚东县。组成这派绮丽景象的“红顶”其实出自第六批上海援藏亚东小组的巧妙构想。

  作为嘎林岗村示范点项目内容之一,“红顶”工程不仅为当地民居加厚加固了屋顶,还为今后开放开发旅游增添了亮点。示范点项目除了“屋顶亮化”,还有“道路硬化”和“环境绿化”,“三化”合一都是兼顾民生与开发之策。

  此外,上月开始施工的滨河步行街将在亚东河畔打造当地的“滨江大道”。工程在修建加固防洪堤的基础上美化河岸,建成后将成为当地休闲娱乐和旅游开发的景观。

  站在步行街工地上望对岸,藏式民居风格的多层建筑在绿荫中煞是夺目。“以前援建只是简单地建房,为的是百姓能安居,现在我们要文化援建,在原来的基础上恢复民俗风格。”亚东县建设局局长赵岳毅介绍,滨河街项目既是旅游项目开发,也是对当地民俗的保护和推广。

  “文化援建”的思路,拉孜小组也不谋而合。针对拉孜县藏刀、氆氇、堆谐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的特点,拉孜小组帮助当地成立了多个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合作社。拉孜县堆谐业余艺术团表演的舞蹈曾上过2008年央视春晚,引起很大的轰动。现在参加文艺表演的农牧民每人每场最少收入100元。市场化手段提高了当地群众的收入,也提高了当地保护传承民俗文化的积极性。

  精打细算花好“巨款”

  据介绍,上海市第六批援藏的资金达到8亿多元,接近于前五批的总和。这么一笔“巨款”如何用足花好确实是一大考验。“项目选择是第一道关,首先考虑民生;确定了项目,第二道关就是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招投标、立合同。”闵卫星说,“我们要用好每一分钱,对上海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

  虽说要把关要负责,但只要钱花在当地百姓身上,上海援藏干部就“不心疼”。萨迦县的引水工程便是最直观的印证。为了让当地群众喝上干净无害的水,萨迦援藏小组掘井不成再建渠,前后一共花去五六千万元。

  据介绍,依萨迦寺而建的萨迦县城海拔4316米,常年自然灾害频繁,地下水及土层都含有硫磺。餐饮用水要用拖拉机外出去拉,水价相当于油价。因此,“解决水的问题,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上海援藏干部、萨迦县委副书记徐立说。在县城打了5口井仍然不见水的情况下,萨迦援藏小组决定不惜投入主力资金“一劳永逸”,从雪山融水汇成的亚龙河修建20公里引水渠到县城,引水工程预计明年完工投用。

  珠峰脚下的定日县同样面临喝水难问题。定日县中学依山而建,水资源匮乏。学校为解决饮水问题,每天用汽车到校外拉水4趟,成本极高。定日县委书记、援藏干部蒋仁辉率领定日援藏小组经过充分调研投入100万元,钻探100米深井打造无塔供水工程,在今年3月学校开学前解决了师生的饮水问题。

  亚东小组采用的是另一种办法。亚东县委书记纪晓鹏介绍,县里所有的援藏项目都汇总在一张援藏征求意见表上,在今年县两会上让地方代表、委员评估。“花每一分钱之前都经过评估论证,才能使群众受益度最大化。”

  亚东小组的“精打细算”不仅体现在对援藏资金的使用上。出于工作需要,每个援藏小组都发了一笔购置车辆的钱,可亚东小组却“挪用公款”,用这笔钱为县里置办了紧缺的消防车和挖掘机。“我们不需要每人配一辆车,这样交流工作反倒不方便。”纪晓鹏说,“对县里来说,防林火、抗泥石流才是最要紧的。”

  “主动续约”有情有义

  援藏干部三年一届,然而,这已经是纪晓鹏的第二个“三年”了。谈起当初这个在常人眼里异常艰难的选择,纪晓鹏的话语却十分简朴:“留下来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真情,工作了三年要离开很难;二是责任,感觉这里还有很多事要做。”

  其实,纪晓鹏远在上海的家里更有他难舍的责任:他2007年第一次援藏时孩子还没上小学,等到这次援藏结束孩子将是一名初中生了。当他淡淡地说“家里的困难只能克服”时,还是一边的同事说了句,纪书记每年冬天回家都用全部的时间陪孩子。

  到不了的是家乡,离不开的是远方。纪晓鹏是特别的,也是平常的。上海援藏干部们面对各自一份家的难舍,他们展现的不只是“只能克服”的隐忍和坚毅,还有“拧成一股绳”的情谊。据悉,亚东援藏小组在上海有一个干部夫人们组成的“后援团”,她们定期聚会交流,互相帮助解决后顾之忧。而江孜小组的7个大男子汉则组成了“兄弟连”,固定在每晚饭后集体散步,以此互相倾诉和鼓劲,“刚来时对遥远家乡的思念、对艰苦高原的恐惧,通过散步抒发了大半,感觉越来越好。”张伟说。

  不仅援藏干部有主动留任的,随第四批援藏干部入藏的南汇瓜农张良明也已经在拉孜曲下镇工作了五年,现在妻子也加入了“援藏”队伍。由于日照长、气候干,南汇的种子在拉孜种出的西瓜比南汇当地的甜,最高曾卖到七八元一斤。当地人都愿意跟着老张干,老张也因此得名“西瓜张”。

  上海援藏干部、拉孜县委副书记周信伟告诉记者,今年拉孜的援藏资金有500万元已投入这片西瓜基地,新建12个大棚将使今年的产量比去年翻倍还不止。同时,基地将升级成为种植示范园,尝试引进葡萄和草莓等其他适应当地环境的品种,大大提高农民收入。

标签: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