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郊松江粮食生产力升级关键词:机制·技术·可持续
产生日期:2013-10-14 02:25 来源: 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
新华社信息上海10月14日电(记者李荣)沪郊松江是上海都市型粮食生产的主基地。从功能而言,上海是大城市、小农业,难以在粮食面上供应总量中发挥主导影响力,但可成为都市型的水稻田生态湿地,并在城市粮食供应上形成一定的结构性优势。从松江实践中,更是延伸出了现代粮食生产力升级实验田的功能。
松江区农委主任封坚强等人士认为,家庭农场型的机制创新、集成技术改良以及可持续循环农业的建立三者合一,有望形成粮食生产力升级的“基础版”。
——家庭农场姓“粮”最匹配
我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机制升级和创新,离不开两大支点:一是不可脱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基本农业制度。以家庭为单位,不仅是制度上的需要,也是农业的内在要求。即使是发达国家,细细考究其规模农业的“细胞和肌理”,也是以家庭经营为主导方向。二是通过新型城镇化和农用地流转等渠道,让农业的组织和经营规模发生结构变化,从小规模、碎片型向适度合理的规模化转型。两点结合,家庭农场这个新形态应运而生。
上海市农委人士说,沪郊松江粮食生产家庭农场的探索起始于2007年,其家庭农场数量已由最初的20多家发展到去年底的1200家以上,经营粮田超过13万亩,占当地水稻种植总面积的八成左右。
松江在实践中有这样一个体会:家庭农场姓“粮”最匹配,主要原因是新机制的内在规律与粮食生产的内在规律“重合度高”。松江粮食生产家庭农场的主要特征包括:一是家庭经营。即经营者自耕,家庭农场的经营者是本村农户家庭,主要依靠家庭成员从事农业生产活动;除季节性、临时性聘用短期用工外,一般不常年雇用外来劳动力从事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活动。
二是规模适度。家庭农场经营土地规模要与经营者的劳动生产能力相适应。现阶段家庭农场的土地规模以100-150亩为宜,今后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农业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可逐步扩大土地规模。
三是一业为主。家庭人员的主要职业是农业,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收入。农业成为“体面的职业”,从事农业同样可以获得“体面的收入”,过上“体面的生活”。
四是集约生产。与小规模农户相比,家庭农场规模适度,通过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可以充分发挥适度规模效应和家庭经营优势,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上海市农委主任孙雷说,对上海来讲,实行专业化规模经营更有重要意义。家庭农场将土地的承包权和经营权进行分离,这是上海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重大改革,促进了粮食生产水平的明显提高。
——集成技术服务体系需跟上
粮食生产机制和形态的转型,正在倒逼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升级,其中尤其关键的支撑是技术服务体系。
在松江的实践中,随着家庭农场粮食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模式的推开,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些新情况:一是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粮食生产经营性收入成为家庭农场主要收入来源,因此迫切需要通过新品种、新技术应用,提高粮食单产,提高经济效益;二是部分家庭农场为了追求产量,不合理地施肥和用药,不但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效益,而且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破坏了农田生态环境。
针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松江找到的最为现实有效的服务体系路子就是:集成。由集成而整合功能,进而开拓创新。具体做法有三:一是开展分层次培训,并与家庭农场的资格准入挂起钩,提高家庭农场科学种田的水平。区镇农技部门除了每年在“春、秋”两季开展家庭农场稻麦实用技术培训之外,特别设立了家庭农场资格证书培训。根据新组建、已有2年以上经营历史及示范性种植这3种家庭农场的不同情况,分设为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版,设置品种搭配、土壤肥料、稻麦栽培、植物保护等课程,配备中高级科技人员授课。参加培训的家庭农场经营户,经考试合格后发放家庭农场不同层次的资格证书。同时因地制宜、因户制宜,互相探讨,制订水稻高产栽培模式图,分发到每户家庭农场。
二是建立良种繁育体系,推广高产优质品种。良种是高产的基础,围绕水稻早熟优质品种、高产优质主推品种和特色优质品种为目标,松江建立和完善了粮食“引、繁、供”良种的繁育体系。每年引进稻麦新品种50个以上,开展评比试验,筛选高产优质品种。每年,区镇的农技部门组织家庭农场,到供种基地观摩,便于家庭农场选择种植品种,繁种基地则负责免费供种到农场。
三是强化植保服务体系,确保粮食丰产丰收。粮食作物的病虫害,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的特点,家庭农场一般情况下没有能力独立掌握病虫发生的动态并且应对,这就需要社会化的植保服务体系来配套。松江建立了区农作物有害生物区域站,配套了测报仪器设备,增设了测报点,科技人员通过测报灯下观察、田间调查,及时掌握病虫发生动态,适时进行预测,通过短信平台及时向家庭农场发布防治信息。农资超市根据防治信息及时将防治药剂配送到家庭农场。家庭农场互助组成专业防治队伍,统一实施防治。
——可持续是“最强生产力”
封坚强等松江当地农业管理者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可持续是“最强的生产力”。现代农业如果能够良性循环转起来了,产业链的环节之间没有大的“断头”,那比阶段性的强投入和政策性的强刺激有效多了。
在粮食生产过程的生态化中,松江有所创新的“三三轮作制”值得关注。自2009年秋播开始,以村或家庭农场为单位,实行区域化布局,二麦、绿肥、深翻各占1/3,并且三年轮回一次。这个“三三轮作制”不仅能有效解决家庭农场在收种季节的劳力和机械紧张问题,而且由于绿肥、深翻面积的增加,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量,对培肥土壤、养护农田、改善生态具有明显作用,做到了用地与养地结合。
还有一个创新是实行秸秆全量还田。前提是实行“三三轮作制”茬口模式,选择矮秆高产水稻品种,从源头上减少秸秆总量。同时,改造原有农机具、推广秸秆还田配套技术,实现稻麦收割切割、抛散和秸秆的耕翻埋压,以利稻麦播种。同时,探索秸秆的综合利用,寻找多元出路。2011年起松江试验性地将水稻秸秆收集、加工压块作为工业燃料,这改变了过去稻麦秸秆随处丢弃或焚烧的现象,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净化了空气质量,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还有效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在可持续性上,还有一条也十分重要,就是要在农业的种养等不同领域间找到生态循环之路。松江在粮食家庭农场的基础上,发展“种养结合”式家庭农场,农户在种植粮食的同时饲养生猪,将养猪产生的粪尿作为基肥或分孽肥施于农田内,形成种养业结合的农业生态循环模式。猪粪尿的还田不仅解决了养猪生产的污染问题,还有利于提升土壤有机制含量,减少粮食作物的化肥使用量,起到培肥土壤的效果。据统计,发展种养结合家庭农场以来,松江粮食生产的化肥使用量减少了三成。
此外,松江还尝试将蔬菜废弃物集中收集,加入畜禽粪便后沤制成有机肥,再施加入菜田。推行“渔-稻种养结合”,将水产养殖排放水经人工湿地和稻田的过滤净化,使水稻吸收了养分,实现水资源种养结合的循环。相关专家认为,循环农业不应是一句口号,需要的是决断力和执行力。现代农业生产力的“精华之精华”,就在于这种循环力和可持续力。